社论: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本能

本地语文政策与民间对语文的思维,更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母语式微下尚存的多语环境优势,加紧累积文化实力,进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档案照片)
本地语文政策与民间对语文的思维,更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母语式微下尚存的多语环境优势,加紧累积文化实力,进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教育部日前答复本报询问指出,本地中学生过去五年学习华文与马来文第三语文的人数,每年平均分别是1700人和440人。对于分别在1986年和2004年推出的马来文与华文特别课程来说,这项努力值得持续并积极肯定。教育部在2007年曾公布,每年平均有300名中一生修读马来文特别课程,不过在中四参加该科目会考的学生只有60名,修读华文(特别课程)的中一生则平均有200名。

更多学生学习华文或马来文是好事。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国家,国人掌握多种语言,在我们先辈的时代甚至是自然且必须的。当时的民众在混居环境中基于生活与职业所需,也没有真正的共通语言,必须相互学习,即便目不识丁的小人物,往往因此能掌握多语,与不同种族或本族方言群体沟通。即便他们终身未精通那种语言,但通过日常所需的普通理解与交流,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彼此认同作用。

独立以来,政策与社会心态日益趋向英语文独大,这固然是致力于作为国际商港、与世界对接的必要条件,但社会对语言的心态也更朝向功利化迈进,人们短期内或许没感觉,长期则势必影响人民的视野与格局。本地一代代家长因政治因素和以短视的功利角度去思考孩子语文学习问题,更进一步造成下一代错误的认知,对语言文化的学习产生顽固的盲点。

到今天,很多学生可能只是为了教育制度的安排而学习异族语文,如何突破功利视角,让莘莘学子认识到本地族群文化的丰富,只有透过对彼此语言文化的学习,才能更实质地达到相互理解,进而达到相互尊重与欣赏的认知角度,这是学校和教师的挑战,而家长的鼓励更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我们所谓的多元文化,才能真正产生潜移默化、向下扎根的效果。

今日掌握英语或新式英语还有华语,即可畅行本地,可能因此影响了一些学生对语言需求的认知。很多学生即使有机会,也不愿意多接触和学习异族语文。当然,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或许是更大原因,如果能将学习异族语文的规划年龄下降到课业较轻的小学,或许更有助于学子掌握基本会话能力。

学习语文不仅是生活所需,也是个人自我提升知识与文化素养的基础。近年来,国人都对技能提升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在相对更富裕之后,也应该认识到文化提升的必要。文化提升的基础便是语文能力。英语文虽然仍是国际强势语文,但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华语文的重要,这或许是学习华语文的异族学生增多的原因。但身在东南亚区域,学习马来语文对本地华族子弟有特定意义与价值。有能力的学生能更专更好地掌握马来语文,让拥有与本区域相关的三语能力人口增加,无论对个人事业发展、生活圈的拓展,乃至整个社会更能理解不同文化文明的内涵,对新加坡都很重要。

但这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鼓励,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意义已经超越课业,能了解其意义,就能了解这一学校课程是很有价值的免费资源,值得珍惜。事实上,在欧洲、中亚等很多国家,特别是人口小国,人民掌握包括母语在内的三四种语文毫不稀奇。全球化时代的年轻人掌握多一种语言,就是手握多一项工具,互联网的学习渠道也很多,从小在学校打下基础,有益无害,长大就能继续自学。

从英语到三大种族的语文,新加坡都有一定的学习环境,但大环境下本地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非常可惜,很多人甚至不珍惜母语的学习,以掌握英语文为满足。着眼长远,本地语文政策与民间对语文的思维,更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母语式微下尚存的多语环境优势,加紧累积文化实力,进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