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情

王晨羽:中国青年教育缺失文革反思

字体大小:

中国聚焦

5月16日是文化大革命“爆发”五十周年纪念日,中国官媒、社会几乎集体失声,在这一问题上继续讳莫如深,似乎完全没有打算提及这件事。(编按: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在5月17日凌晨零时0分发表评论文章,重申1981年中共中央彻底否定文革的决议,强调“不会也决不允许‘文革’这样的错误重演”。)然而,更重要的是,在事关国家发展的教育方面,文革的反思与评价似乎同样是“永远的噤声”。这一行为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不容低估。

首先,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文化断裂最为惨重的一次。有几乎这样“武断”的论调说道,中华传统文化延续两千年,外族入侵没有断,外国侵略没有断,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亦没有断,恰恰是文革,中华文化几乎毁之殆尽。这指的不单是文物古迹方面的毁坏,更是精神文化方面的传承。

中华价值观、伦理观被抛弃,文言古语被抛弃,传统的乡邻友爱、温厚待人之道也已抛弃。文化大革命,破坏了人与人之间起码的信任,连夫妻、父子皆可反目、举报、批斗,人生活在极度恐惧之中,造成的人际安全感的缺失,至今仍困扰着中国人。

如今的中国人,对陌生人异常冷漠,几乎毫无信任感可言,不得不说,令人心痛。信仰被打碎,人和人的纽带被撕开,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于是,“一切向钱看”成为了人们寻找慰藉的寄托。

虽如今国学文化盛行,然只是安慰给精神空虚的中国人的一剂补药,治不了根病。可以说,如今大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仅远不及台湾,甚至还不及日本与韩国。文革之后,大陆人似乎都是披着中国人皮囊的外中国人。

其次,文革中盛行的反智主义、绝对平均主义、“批斗”精神,今天仍然在大陆年轻人中大行其道。在网络上,年轻人意见言语稍有龃龉,动辄扣上“汉奸”“五毛”“公知”等大帽子,言语攻击极其粗鄙污秽,不堪入目。加之社会分配不均等矛盾日益尖锐,绝对平均主义、反富主义在年轻人当中颇有市场。

回顾中国政府的态度,对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尚未公开,教材中对此的评价为“林彪集团、四人帮乱党乱国造成的灾难”,并相当篇幅强调“灾难中国民经济也有进步”,80后、90后都成长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对这段荒诞、沉痛的历史知之甚少,反思大打折扣。诚然,中国是一个缺少反思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是在发生如此苦难浩劫之后,选择性的失忆并不能抚平民族精神的创痕,亦不能修补民族缺失的价值观。

一旦年轻人对此认识不足,则后果不仅是遗忘这段历史这么简单。近日来在中国各地可见大大小小的多场高举毛泽东头像和文革标识的“挺文革派”纪念活动。著名的左派媒体“乌有之乡”等一直以来都在不遗余力地拉拢、鼓惑年轻人的加入。一些有民族热情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对文革的认识不足,对他们倡导的平均主义、“大同社会”颇有好感,认为改革开放才是社会不均、腐败的根源,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

现实的“挺文革派”“自由派”对文革定性的争论,谁得到年轻人的认同,谁才是最后赢家。文化大革命复苏,永远都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没有彻底的反思,中国人所知道的借鉴,可能不仅是战后的德国的反思与日本的遗忘的差别吧。

作者是清华大学医学部博士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