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梅:公共住房的“公共”意义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新加坡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组屋故事”,而且在一间组屋里成长和生活后,绝大部分人记忆中都会留下好的故事。(陈渊庄摄)
新加坡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组屋故事”,而且在一间组屋里成长和生活后,绝大部分人记忆中都会留下好的故事。(陈渊庄摄)

字体大小:

我们应该回到公共住房的“公共”意义上去认识这个问题。政府组屋不论以哪一种方式定价,它都享受到不少的公共津贴,如果一方面要享受津贴,一方面又要满足私人房产的“商品”条件,比如对地点、楼层、面向等等挑剔的选择权,我认为都是过度奢侈。

好多年前一个朋友新婚搬到马西岭的新组屋,当时那个地方相当偏僻,他的四房式走廊单位也不在高楼,后面还是一大片树林,本地俚语说“很ulu”。

十多年过去,他还是住在同一间组屋,孩子也长大了,我问他为什么没有想过搬家,他说:“就是住了很久了才叫家。”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