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衣若芬:“南洋画派”非憧憬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陈文希(左)和林仰章(右)的作品显示南洋画派的传承。(衣若芬设计制图)
陈文希(左)和林仰章(右)的作品显示南洋画派的传承。(衣若芬设计制图)

字体大小:

“画派”的“派”似乎标志某一种群体的统一情形,但是,翻开艺术史,以地方命名的画派,除了相近的地缘关系,画家各有千秋。

姚梦桐老师的文章题目说:《“南洋画派”——纯然是论者流淌心中的美丽憧憬》(The Nanyang School: A Fantasy in the Hearts of Commentators),欣赏和导览过“狮城美术·百年光华”特展,我想让作品“有图有真相”,“南洋画派”的确存在,并非憧憬。

姚梦桐的论据是:1950年代南洋美专校长林学大鼓励马来亚特色的艺术创作,强调地方属性和社会功能,所谓“南洋风”的新美术。赤道艺术研究会(1956-1972)曾经实践这样的主张,但是随着团体解散,南洋风也烟消云散了。因此,1979年在吉隆坡举行的“南洋画家回顾展”,展出林学大、钟泗滨、陈文希、刘抗、陈宗瑞、张荔英等人的画作,T.K. Sabapathy 和 Redza Piyadasa认为他们具有“南洋风格”;以及1985年《南洋商报》直接指出这些画家形成了“南洋画派“是不周详的。

6月24日国家美术馆前馆长郭建超将2月间主讲的《南洋两风(格)》用英语发表,本来要谈的是“风”和”“风格”,英语题目翻译成“The Two Nanyang Styles”,好像把1950年代和1980年代谈的问题对立起来了。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