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小铺

汪来昇:历史的炙热与灼烧——《奥本海默》观后感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那日外食,偶然瞥见《奥本海默》(Oppenheimer, 2023)正在播映,便购票入场——看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作品是需要一点“感觉”的,毕竟一坐下就是目不转睛的三小时以上。

诺兰的电影作品大家应该不陌生,从早前的《蝙蝠侠:黑暗骑士》(Batman: The Dark Knight, 2008),到家喻户晓的《盗梦空间》(Inception, 2010),再到后来的《星际效应》(Interstellar, 2014),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出他对于物理、科幻,以及错综复杂的情节、繁复交错的人物关系有精致追求——而这样的艺术追求,同样体现在《奥》中。

《奥》给观众留下的,除了精湛的剪辑和音效外,则是研发“原子弹”如同开启了潘朵拉盒子一样,让很多事以科学之名在道德的边界徘徊;而因原子弹结束的二战也让奥本海默体会到了“兔死狗烹”的滋味——最意味深长的是,导演安排奥与“幸免遇难”的爱因斯坦对话,像是说着不论最终谁胜利,全人类都是输家,而直接参与者,则要被推向风口浪尖(尤其是冷战时期)。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