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泡面

周维介:百胜楼散记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百胜楼的商铺内容,书业不再是主流。(作者提供)
百胜楼的商铺内容,书业不再是主流。(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时不我予,书业面临日落景象,百胜楼不得不换另一种活法,原本厚重的一页就翻过去了。

小坡培英街的百胜楼,是新加坡独立后城市重建的产物。1980年代,桥北路通街矮小的双层店屋,被推倒重盖,五层高的百胜楼商场是其中之一。初始,大家称它“书城”,因它高达九成的店铺是书局或文具店。这一气势,抚平了人们对大小坡书店文化圈弱化的失落感——坐拥书城,它是书友们提神的一剂精神软膏。但书城最初几年的荣景,事后看来更像一种回光返照,于是“书城”与“输城”的同音梗,开始在人们的话语中流行,仿佛向下沉沦是一种宿命。之后,人们对“书城”的昵称兴意阑珊了,业者努力改称“百胜楼”,读者也努力配合,图个吉祥,也没能挽狂澜于既倒,迎来书业向好的春天。因大生态环境改变,水土流失,读者倏然断层,当然不利华文书店的生长。


书城,1980年开张。它入伙营业时,即便择定了良辰吉日,也敌不过华文在岛国的下坡路。坡度愈来愈陡,冽风呼呼吹,一地落叶树头空,所散发的那种感觉,叫萧瑟——华校高中止步于1979,南洋大学校门闭于1980,华校系统的上半截就此戛然而止;中小学这下半截则人在囧途,新生人数年逊一年,风雨飘摇天,关门大吉的华小络绎于途。问题浮出水面:新的读者何在?新陈代谢出了状况,活力源泉衰竭,华文书业面临老牛拉破车的图景。由于老读者只会锐减,新读者遥望无期,怎么弄都衔接不上。这萧瑟的大背景,让书城里的书业行路难,但仍有勇者义无反顾,踉踉跄跄走过四十余个阴冷的年头。

华文读者更迭无望,互联网的崛起雪上加霜,双棒重创了书店的经营。我近日到百胜楼兜了一圈,感觉它的周末和平日并没两样,人客三三两两,不成气候。这种冷清的景象,已持续了二三十年。上世纪90年代,逢周末我仍习惯到小坡兜兜转转,其时已找不回小坡六七十年代的文化氛围,兜了半个下午,未见熟人,不免兴意阑珊。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