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捕猎保护生态 为黄冠鹎打造宜居栖息地

字体大小:

黄冠鹎因歌声美妙,被人类捕猎而濒临绝种。本地成功杜绝非法捕猎,加上近年努力重植树林,成了黄冠鹎的安居之地,世界上仅存的1700多只黄冠鹎,有三分之一在本地生活。我国政府展开保育计划,透过保护生态和人工繁殖,抢救黄冠鹎。

如果要选飞禽歌王,黄冠鹎(Straw-headed bulbul)要闯决赛绝非难事。

可惜它们因为歌声太美,长久以来被人类捕猎,结果濒临绝种,2018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升级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物种。

但你知道吗?世界上仅存的1700多只黄冠鹎(保守估计,可能更少)有三分之一生活在新加坡,并有缓慢复育的迹象。新加坡政府也将之列入物种复育计划,行动小组2023年底公布全国行动计划,重点关注保护黄冠鹎的四个关键领域,即监测和生态保护、遗传育种和保护繁殖、社区宣导,以及保育工作。

海希德自然公园拍摄到的黄冠鹎。(国家公园局提供)

可发展黄冠鹎生态旅游

曾经广泛生活在东南亚次级森林的黄冠鹎,因非法捕猎,数量骤减,原来的大本营泰国、马来半岛、爪哇与婆罗洲森林,已经很难寻觅它们的踪迹,但新加坡成功杜绝非法捕猎,加上近年努力重植树林,黄冠鹎得以安居。

若你到武吉巴督自然公园或乌敏岛晨运,很可能听见它们美妙的歌喉,也有游客慕名而来。保育行动小组的两位主席卢炳文(国家公园局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高级经理)与谢荣顺(新加坡自然协会成员)认为,只要新加坡为黄冠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潜力发展相关生态旅游。

经常出国观鸟的谢荣顺说:“要邂逅黄冠鹎,当今世上,新加坡是最好的去处。”

在世界其他地方濒临绝种,但在新加坡繁盛的物种,不多,黄冠鹎最具代表性。

鹎科动物都有好歌喉,尤其黄冠鹎。新加坡约有13种鹎,黄冠鹎是当中体型最大,可长至近30公分。它黄褐色的外表相当平凡,在树林中很难被发现,卢炳文指出,就连研究者也还不清楚它们在野外筑巢繁殖的情况,说明它们善于隐藏,只不过歌声太吸引人。

人工繁殖成功率低

明明很低调,为什么又要每天唱歌呢?

卢炳文解释,黄冠鹎有各自的生活领地,每天早上歌唱是为了划清领地,警惕其他同类。

谢荣顺说,印度尼西亚有些地方民族文化鼓励豢养善于歌唱的小鸟,作为一种社会身份象征,文化使然,养鸟与盗猎活动难以禁绝。他们曾到当地考察,发现街边黑市贩子直接向路人兜售黄冠鹎。如今黄冠鹎稀少,价格也水涨船高。

黄冠鹎非常难在人类环境里繁殖,本地物种保育组织如万态保育集团,希望在飞禽公园内繁殖黄冠鹎,但成功率很低,多年来只成功繁殖14只小鸟。难以人工繁殖,盗猎活动却如此猖獗,破坏力才如此惊人。

谢荣顺说:“如果我们不能靠人工方式繁殖它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它们的生态环境。”

卢炳文也说:“就算我们能在圈养环境内繁殖黄冠鹎,只要你还未改变人们的思维,放生再多黄冠鹎也会被盗猎者抓起来。”

须进一步研究黄冠鹎基因

本地没有盗猎活动,黄冠鹎可以安居,但卢炳文指出,我们还不了解本地的黄冠鹎基因是否健康,也不知道它们如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开拓新居所。目前仅知它们通过铁道走廊的绿脉衔接本岛几个自然公园,还须进一步了解它们的飞行路径,才能在迅速改变的城市地景中保护它们。

工作小组的其中一项任务是了解黄冠鹎喜爱的生态环境。(国家公园局提供)

工作小组也希望了解黄冠鹎喜欢的生态环境,目前只知道它们会避开组屋区,但不喜欢深山野林。人们常在年轻茂密的次生林发现黄冠鹎的踪迹,一直以来,乌敏岛与本岛中央及西部林地是黄冠鹎的大本营,但近来也有人发现它们在东部如榜鹅和盛港的林地出现。谢荣顺有信心黄冠鹎的数量会持续成长。

研究机构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正着手研究本地黄冠鹎的基因。谢荣顺也最想了解本地黄冠鹎的基因,对比野生鸟、博物馆标本与圈养的鸟儿基因,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基因问题。

2018年裕廊飞禽公园经过10年尝试,终于成功孵育三只黄冠鹎,这是其中一只。(万态保育集团提供)

卢炳文希望在基因研究上取得突破,也想了解本地的黄冠鹎与苏门答腊或马来半岛的黄冠鹎之间的关系,做更深入的自然史研究。

为什么会爱上黄冠鹎?除了它们歌声迷人,谢荣顺曾亲眼见过母鸟照顾雏鸟的画面,“你很难不为此动容。”

【你知道吗?】
黄冠鹎是最大的鹎科动物
一般成双成对
寿命约为10年
属于杂食动物

(可上网media.ebird.org聆听黄冠鹎的录音)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