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俊扮入戏十四载 人工智能工程师:排戏是修行

王洁平是科技研究局的高级研发工程师,也是本地少有小生行的男演员。(龙国雄摄)
王洁平是科技研究局的高级研发工程师,也是本地少有小生行的男演员。(龙国雄摄)

字体大小:

快节奏的高压生活更需要闲情与优雅——31岁的人工智能高级研发工程师王洁,同时也是本地京剧小生,游走在尖端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他说,科技本质上虽是一种工具,传统的内涵还是归于传统,但人工智能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京剧,发现传统文化之美。

今年31岁的王洁是本地天韵京剧社的社友,也是本地京剧舞台上难得一见专工小生行的男演员。平日里他任职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担任人工智能高级研发工程师;而在戏中,他是王侯将相,是书生情郎。听他说戏,流露着一个理工男的冷静睿智,也有这巨大反差下的浪漫。

王洁生长于中国济南的一个浙江家庭。他认为北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的语言、台词能力,但骨子里又有属于南方的细腻,那种载歌载舞的文化基因。然而他与京剧结缘,却是在南洋的新加坡。

2010年,王洁作为政府奖学金得主入读新加坡的德明政府中学。在选择课外活动社团时加入京剧社团,指导老师正是天韵京剧社的艺术总监林美莲。基于音域等先天条件,王洁很自然入了小生行当。

中学时期加入京剧社团

“课外活动的选择非常丰富,但大多是需要一定特长的社团,比如会乐器或者某项运动。当时很多中国学生选择参加中文戏剧社,但我的兴趣不大。”王洁说:“我还是想选有一定门槛的东西,去学习一样文化,提升自己。我当时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京剧的舞台上走这么远。”

王洁加入京剧社的第一年就迎来登台机会。“学校的中文学会每年四五月会举办‘青春旋律’艺术节,包括华乐、戏剧、京剧这些。当时演的剧目是《红菱艳》,虽然只是在故事前情中扮演一个官兵的龙套角色,但我依然记得演出前的那种紧张不安,以及在舞台上的兴奋感。

“第二次登台是隔年的剧目《花田写扇》。那是我第一次去塑造一个角色,包括解读人物的心理,与角色的互动等。”王洁说:“对于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的我来说,也是心智上的一种磨练。从那时起,我觉得自己算是入门、入戏了。”

最享受在后台准备登台的时刻

从德明政府中学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时代,再到担任科技研究局的研发工程师,14年来王洁始终没有离开天韵京剧社。不过相对于当初在舞台上的兴奋感,以及来自同学的鼓励与赞美,如今王洁更享受在后台准备登台的时间。

王洁说,在后台等着登台,就如冥想一般抽离现实生活中的自己。(龙国雄摄)

“比如我今天穿着便装来到后台化妆、勒头,然后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慢慢从我的现实生活中抽离,穿越回去成为舞台上那个人,这个过程有点像冥想,非常有意思。”王洁说:“排戏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修行,比如我最近吃胖了,排戏就会让我瘦下来,还有平日里练嗓子,就是要保持一种精气神的状态。”

生活在新加坡这样快节奏的国际都市,又有多少人有闲情去体会这样一种优雅?王洁说,京剧在本地有一定的受众群。“多数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身处异乡,可能更有想亲近母国文化的冲动。当然也有本地的观众,他们大多也是潮剧、粤剧的戏友,但曲艺相通,也对京剧感兴趣。还有就是老社友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听戏,是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

京剧阐述的人性是永恒的

王洁说,自己非常想向大学生群体推介京剧的魅力。“一方面是因为较之中学和高中时的升学压力,大学生相对比较空闲,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潮流。像汉服等传统服饰的兴起,还有戏腔歌曲的流行,都印证这样一种趋势。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或是自我审美,但年轻人从原来的敬而远之,逐渐开始主动接触。

“有句老话讲: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意思是读书读的是不知道的情节,而看戏都是你早就熟悉的剧情。比如大家都知道陈世美这个负心汉最后被包拯铡了,但你去听戏,就是为了重新体会这个过程。当胡琴和锣鼓声响起开始唱的时候,就是情感的宣泄,就像人们听流行歌曲一样。”

王洁说,京剧的故事背景虽然都发生在古代,但很多故事的内核,以及所阐述的人性是永恒的,甚至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解读。去年9月,王洁再次出演《红菱艳》,而这一次,他领衔出演男主角刘夜兰。

故事讲述明朝一位高官被奸人所害,其子刘夜兰一人逃至乡下,遇邬菱姐被收留并相互爱慕。之后刘家冤狱平反,正当邬菱姐与刘夜兰将成眷属之时,却被告知刘夜兰已由父母做主、皇帝赐婚,与宦门千金定下终身,自己只能屈身为偏房。邬菱姐愤然拒绝,抛开富贵,回到家乡。

王洁去年9月主演《红菱艳》,从中细腻解读人物的内心纠葛。(受访者提供)

研究员的独到视角

王洁说:“全剧的矛盾和情绪高潮被刘夜兰的最后一句台词引爆:若论门第高低贵贱,许我为妾,也不亏待于你。

“其实这是一部非常现代,也非常现实的一部戏。邬菱姐并非贪图富贵,甚至说两个人可以远走高飞,不问世事。但刘夜兰作为一个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官二代,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功名利禄,更何况要他违背父母之命,皇帝谕旨,那就是不忠不孝。

“这部戏创作于民国时代,1980年代被重新搬上舞台。或许在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下,更多是以一种挞伐的姿态去批判负心男,歌颂纯粹忠贞的爱情。但在当下的社会,无论男女多多少少都能理解男主内心的纠葛,甚至认为只要两人的感情足够真挚,即使作偏房,也能够相依相伴,不失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最优解。”

以“最优解”的方式解读戏曲,或许就是作为研究员的独到视角。走在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助力京剧的发展?王洁说科技本质上是一种工具,传统的内涵还是归于传统,但人工智能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京剧,发现传统文化之美。

王洁与社友杨天熙(右)在天韵京剧社排戏。(龙国雄摄)

“虽然30岁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还是很年轻,但我也逐渐开始关心传承的问题了。”王洁说:“老师们在艺术和教学上很用心,但可能并不擅长做营销和宣传,我希望以后能在大学多开展京剧相关活动,能够吸收更多新生力量。”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