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之外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诗人所写的,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以“真”为原则,舍弃真,而片面追求用字奇、险、音韵铿锵,那是歪路。

涉及文学语言的锤炼,语文老师最爱举的例子,该是贾岛的“推敲”。诗的初稿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犹感不妥,打算改“推”为“敲”,但没把握,便在月夜徘徊,不断地做出模拟推和敲的手势。不料撞上韩愈。他向韩愈谈及自己的苦恼,韩愈告诉他,“敲”字好,因发音响亮。这一场景,如衍为一幕小短剧,一边喃喃自语一边表演的苦吟诗人,马背上的大官,路上互动,留下一则佳话。


史上可有人就此提出异议?我没看到,幸而在周作人小品文读到一篇。他指出,民初印行的《贬》针对这一典故,提出比炼字更重要的问题:“诗当求真。”——“阆仙推敲一事,须问其当时光景,是推便推,是敲便敲,奈何舍其真境而空摹一字,堕入做试帖行径。”


是啊,推和敲是两码事。月下的僧人,站在寺院门外。如果门只是虚掩,他自会一推而入。若需要音响效果,加门动的“咿呀”之声。如果门已关上,当然要敲,这就是剥啄声。更深一层探究,如果僧人是外来的游方之人,欲来投宿,不熟悉寺院的情形,不敢贸然闯入,即使没关也要“敲”,并扬声打招呼,以免招致误会。如果僧人是寺里的,而里面无人,他要么出门时锁上,要么任其打开。寺院之门,如里面下闩,僧在外面,除非带钥匙,则只有敲一法。总之,推还是敲,并非同一事实的两种表达,而是两桩事。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