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汝南堂蕴藏本地梅氏族人风云史

梅汝南堂会员人数虽逐年递减,但还有一群热心的理事。前排左起:司理梅国辉、总理梅树基和副司理梅明基;后排左起:副总理梅碧佐、查账梅国英、财政梅子文、理事梅文慰和梅国坚。(谢燕燕摄)
梅汝南堂会员人数虽逐年递减,但还有一群热心的理事。前排左起:司理梅国辉、总理梅树基和副司理梅明基;后排左起:副总理梅碧佐、查账梅国英、财政梅子文、理事梅文慰和梅国坚。(谢燕燕摄)

字体大小:

隐藏于芽笼12巷的梅汝南堂是历史悠久的梅氏宗亲组织,先贤在新加坡开埠时期有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

“梅”这一姓氏最常让人想起一代京剧宗师梅兰芳或已故香港歌手梅艳芳。鲜为人知的是,梅氏族人在本地有个注册至今122年的宗亲组织梅汝南堂,来自中国广东台山端芬的梅姓先贤,曾在新加坡开埠时期叱咤风云,在华人社会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严格来说,梅汝南堂的历史不止122年。翻阅这个宗姓组织的旧文档,发现其历史比注册时间至少早了20年。这个组织最早名为梅氏书室,后改为梅汝南堂。汝南是梅氏堂号,因为周姓也以汝南为堂号,为方便识别,便在堂号前加了“梅”字。

梅汝南堂最早位于南京街,1957年迁至芽笼12巷,设有宗祠,平日甚少活动。根据宗乡总会2010年会员通讯录,梅汝南堂当时有约500名会员,目前只剩400余人。会员人数逐年递减,原因是老会员一个个离世,却又招不到新会员。

司理梅国辉(72岁)说,很多会员经已失联,甚至不清楚是否还在世。梅汝南堂目前一年只办春秋两次祭祀活动,每次出席的人数只有20多人,包括现有理事。

记者到访当天,有产业经纪正向几名理事讲解出售现有产业、另觅新会所的献议。现任总理梅树基(77岁)告诉《联合早报》,这是第二次有发展商想收购会所地皮作发展用途,但理事们得衡量收购价是否具吸引力,也要看能否买到合适的新会所,才会考虑相关献议。

梅树基说,如果收购价和购置新会所的差价不大,即使有办法说服会员,也只是白忙一场。梅汝南堂的宗祠目前供奉着113个祖先灵位。

梅汝南堂目前只保留会所地面层自用,二楼和三楼出租,租金用来支付水电费和产业税等基本开销。梅树基说,遇到有活动,还是得靠理事们乐捐。

梅氏族人曾叱咤风云

如今梅汝南堂虽寂寥冷清,但回溯百多两百年前,梅氏族人曾叱咤风云。以广惠肇碧山亭来说,最早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号召广惠肇族邑购置坟地的是梅南瑞。他当时联同24人发起购置碧山坟地,以安葬那些到本地谋生,因“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在异地溘然长逝”的同乡。当时响应号召的捐款者有796人。

根据碧山亭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石碑《劝捐碧山亭小引》记载,碧山亭首位大总理也姓梅,叫梅湛轩(亦名梅三、梅亚三)。碑文说梅湛轩(1829-1913)当时负责“督办碧山亭建庙开马车路”事宜。梅湛轩是遂和号的东主之一,在柔佛拥有椒蜜园丘。他在1890年与陈恭锡、陈若锦、佘连城等人受委为第一届华人参事局委员。

梅湛轩的儿子梅泉宝(又作梅春浦)是明珍庐(晚晴园前身)的建造者,担任过梅氏书室总理。梅家在1908年接管《南洋总汇新报》后经营起报业,梅湛轩的多名儿子出任报社要职。梅泉宝所建的晚晴园后来被孙中山的追随者张永福买下,见证了同盟会的成立,但梅家所经营的《南洋总汇新报》,在1908年与张永福等人所创立的《中兴日报》因不同政治理念打起笔战。

梅国辉说,本地的梅氏族人绝大多数来自广东台山端芬。梅汝南堂设立至今不曾出版特刊或整理历史,也几乎不曾办过大庆,唯一例外是1991年的90周年大庆,所幸旧注册例簿和各种旧文件尚在。本地文史研究者吕世聪和洪毅瀚多年前为撰写《偷桃之报—万山福德祠历史溯源》,曾到梅汝南堂翻查旧文献,略梳理了梅汝南堂的历史。

根据他们的研究,早在1880年便有梅渐耀、百福、南乐、连振、炳炎等人发起组织梅汝南堂,作为梅氏族人相互扶持的社团,但这个组织到了1900年10月22日才向华民护卫司注册。

当过中华总商会理事的商人梅南乐,曾在1905年万山福德祠重修与扩建时,以低于市价把一块地皮转卖给该寺庙。梅百福和梅连振是银行家,与广益银行有关。梅百福当过梅氏书室总理,曾在中华总商会、广惠肇留医院和宁阳会馆担任要职。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