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营推数码化传承手艺 九小贩获奖

新加坡小贩奖得主李健明(左起)、郑荔美、陈宝财,以及谭火妹各自为小贩生意的传承下了不少心血。(吴先邦摄)
新加坡小贩奖得主李健明(左起)、郑荔美、陈宝财,以及谭火妹各自为小贩生意的传承下了不少心血。(吴先邦摄)

字体大小:

三年的冠病疫情促使小贩们在挑战中寻求机遇,采取创新的经营模式,实施数码转型,将传统小贩生意转向电商平台。

李健明(51岁)和郑荔美(49岁)夫妇是“老妈子板面”的小贩摊主,同时也是今年新加坡小贩奖中“创业精神小贩奖”的得主。李健明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在疫情冲击下,我们的收入受到了一定影响。我们积极寻求更好的出路,于是想到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板面速食包和辣椒酱。”

郑荔美说,数码化转型为他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因为无论是雨天、疫情还是生病,他们都可以在线上购物平台上销售产品。

为了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他们正在向国家环境局申请小贩生产力资助金(Hawkers’ Productivity Grant),引入机械自动化设备。郑荔美强调,他们实施创新经营模式的同时,仍力求保留传统手艺,坚持用手捏板面,以保留板面的味道和口感。

另一名小贩陈宝财(68岁)荣获“小贩文化传承奖”。他是“添南兴肉脞面”摊位的第三代传人。这摊肉脞面由陈宝财的祖父于1923年胼手胝足设立,至今已有100年历史,现由第四代继承人,陈宝财的儿子负责经营。

陈宝财受访时说,他力求保留祖父的烹饪方法,并坚持使用最优质的食材供应商,以保持肉脞面的原汁原味。

他回忆道,从九岁开始在祖父的档口帮忙,30多岁时接手这门家族生意。尽管如今他已不亲自经营,但他仍然热切地教导后代如何烹煮,并期望孙子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陈宝财强调,他对改良和创新保持开放态度,并透露有商家邀约他开发素食版肉脞面和清真肉脞面。

小贩文化想传承持续,少不了栽培新人投入行业中,也多亏一些经验丰富的小贩摊主愿意给予有兴趣加入小贩行业的新人进行培训与教导,“红泥小厨”的谭火妹(61岁)是其中一人。

四年来,谭火妹先后培训了10名学徒,其中五人已经开店做生意,她的付出也得到赞许,获颁“杰出小贩导师奖”。这也是今年新设立的奖项。

谭火妹受访谈到指导新入行者的做法时说:“很久以前就有这个想法,发现很多摊主已经老了,希望年轻一代能够走进小贩行业。”

一般上,谭火妹会先教导学徒烹煮椰浆饭,如果对方十分好学,她会不吝于分享其他食谱,比如糯米饭和米暹。看着学徒学成后当上厨师并开店,让她很满足。

她透露,在指导过程中,她对年轻一代的印象改观,年轻人未必吃不了苦。许多学员来自银行业、工程业与科技业,他们都热爱烹饪并有兴趣转行当小贩。

然而,谭火妹也是个有要求的师傅,她会先面试每位学徒,了解学生是出自于兴趣或一时间的好奇心,免得浪费彼此时间。谭火妹直言,没兴趣很难克服挑战,因为当小贩太辛苦,一般上需要凌晨准备食物,摊位打烊后还要准备明天的材料。

“新加坡小贩奖”星期三(9月27日)举行,这是由新加坡全国商联总会主办、并获得国家环境局支持的评选活动,今年共有九个得主,颁发的奖项包括创业精神小贩奖、小贩文化传承奖,以及杰出小贩导师奖。

星期三也同时举办“新加坡小贩座谈会”,主题为“携手共创小贩辉煌”,让出席的年长和年轻小贩分享和讨论经营摊位的经验。

活动主宾、人力部兼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也宣布重启“活跃小贩文化” 计划(Vibrant Hawker Culture Programme)。早前,“活跃小贩中心”计划因为疫情缘故中断。

在计划下,参与组织和机构除了可在小贩中心举办互动展览、艺术工作坊与音乐表演,每个项目的资助上限也将从2000元提高到5000元,个人或组织每个财政年度的资助上限则为1万元。

许宝琨说:“我们期待更多合作伙伴加入,为我们的小贩中心注入活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