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00

【报人长影】连士升:文人办报 乱世中的杠杆

字体大小:

时代远去,身影犹长。“报人长影” 视频系列五集节目,我们采访了三位已故老报人的后代:胡鸿展(胡浪漫之子)、曾昭文(曾心影之女)、连文思(连士升之女);以及两位报人前辈黄锦西和成汉通;倾听每一位前辈娓娓道来各自的记忆和故事,为时代事纪加注当年当下一份鲜活的温度,也拼凑出不同阶段的报业轨迹,沿着前辈的长影,延续。点击此处,了解完整系列

在建国初期的动荡岁月,报章肩负的不只是传递信息的使命,也同样以文字抚慰人心。作家连士升在1948年加入《南洋商报》,先后经历反殖民地时期和独立斗争的社会浪潮,并在1969年至1971年担任总编辑。以“世界大同”为毕生追求,他坚持以文人的清醒与中立,并以温和的身段与笔触带来时代关怀。

作家报人连士升1953年摄于新加坡(取自网络)

连士升(1907—1973)出生于中国福建,19岁赴北京求学,获得燕京大学经济学学士。七七事变后离开北京,辗转逃难到香港、越南,后于1948年定居新加坡。报界任职期间发表大量政论、游记、书评、论文,出版过23部书。同时热心推动华文文化事业,曾任新加坡南洋学会理事、会长,中国学会副会长、新加坡大学董事等。

连士升一生笔耕不辍,后人将其社论、文集整理成册出版,继续为当今社会带来启示。(梁麒麟摄)

以专栏对话开导年轻人

在女儿连文思(75岁)的回忆中,父亲是个踏实勤奋的学者,一生著书立说,尤其关心青年群体。当1950年代反殖民的独立浪潮席卷各地,工潮、学潮不断发生,年轻人有诸多迷思无处诉诸,喜欢写信给报馆。那时报纸是唯一的信息来源,社论更是引导当下思潮的明灯。

连士升全家福。图中坐着的小女孩正是连文思。(连氏家族提供)

连士升在报章开设专栏《海滨寄简》,以“子云”为笔名,与青年对话,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学习、做研究,怎样写文章,如何处世为人。鼓励年轻一代即使出身贫寒,仍有机会实现理想。《海滨寄简》从1956年开篇写到1970年代,后来将48篇内容汇总出版成八册书。

连文思说,平日里父亲也喜欢写日记,每日记录事件反思。连家后辈至今保留着父亲的珍贵手札,偶尔拿出,见字如人,当年的想法心得跃然纸上。

连士升几十年如一日有写日记的习惯,见字如人,连文思透过父亲的日记与文章,总结父亲的办报理念。(梁麒麟摄)

双语并重支持南大办学

英殖民时代奉行英语至上,独立建国后转为双语政策,但附加在语言之上的身份地位象征与政治意涵却根深蒂固。连文思忆述连士升对子女的教育强调双语并重,“父亲认为如果你是华人,一定要先懂母语,但也必须要懂英语。只有懂得双语,对事情的看法才会有比较全面平衡。”

连士升作为新加坡公共委员会委员,1963年获新加坡元首尤索夫颁发公共服务纪念勋章。(受访者提供)

1955年南洋大学创立,象征了在英文至上,压制华文教育的时代氛围下,华社自理自主办学的力量。此前连士升发表社论《重申创办南大的宗旨》,深感于社会上实际存在的语言歧视现象,透过见报社论申明主张。他写道:南洋大学的创办,可以说是得力于客观环境的督促,主观力量的充实。假如不是当地政府过分扶植英校,抑制华校,津贴金分配得很平均,统治的条例比较放松,那么一般人恐怕不会因循敷衍,得过且过,用不着另立炉灶,创办一所大学。

1959年连士升受命为新加坡政府公共委员会委员,他是委员会中唯一懂得华语的人,努力发挥社会影响力,也协助南洋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

文人特质影响报章立场

1960年代,当独立斗争达到巅峰,各种政治思潮激烈碰撞。报章该如何自处和定位,才能清醒地发挥媒体角色履行社会使命?连文思说:“父亲很相信中庸之道,认为好的媒体人须有平衡观点。有了这样的人生观,看东西会比较中立,不会偏激。无论是左派或右派,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一方讲的观点不会完全都对,另一方讲的也不会完全错,重点是吸收到双方最好的部分。”

连士升在1968年发表的一篇名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社论中说道:简单说一句,为政不难,难在于认识人民的需要和愿望。用古人的话来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因此政府当局如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这个崇高目标,必须要充分借重舆论,及各报纸杂志所发表的社论,和读者投诉或者读者的话。

连文思回忆父亲连士升一生以“忠恕”为道,以“世界大同”为希冀。(梁麒麟摄)

了解民生,反映民生,连士升认为报人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得到的消息,并呈现在社论中。报章也要有读者之声板块,倾听读者的想法。连文思回忆,父亲平日应酬多,经常跟许多社团主管、社会名流来往,也会在咖啡店里跟老百姓喝茶聊天,把脉社会动态。后辈将其所著社论收集整理,先后出版《慧眼静观》和《卓识思远》,观点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时代意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