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青年视角》南中办校园工作坊

北大附中的同学与南中伙伴一起上网阅读《青年视角》的文章,过后进行讨论。(邬福梁摄)
北大附中的同学与南中伙伴一起上网阅读《青年视角》的文章,过后进行讨论。(邬福梁摄)

字体大小:

早报言论工作坊再次走入校园,与约110名南洋女中的中三和中四生探讨社会课题。工作坊上,《联合早报》言论组评论员李跃汉利用近期的“回收碗盘”“年轻人善举”等热门新闻事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参与星期四(1月25日)举行工作坊的还有28名来自北大附中的中国学生。这是南中在疫情之后,时隔四年再次迎来参与浸濡计划的中国学生。在工作坊上,这群外国学生虽然对本地社会课题不熟悉,但也积极交换想法,丰富本地学生的见闻。

早报言论版的《交流站·青年视角》栏目,是每逢星期三为在籍学生开辟的新板块,让社会听见年轻人的声音。自去年9月推出以来,反应踊跃,至今已经刊登了21期,共57篇学生投函。青少年的心声也获得当局的重视与认真对待,教育部、国家环境局、国家公园局和新加坡食品局等政府机构,至今就学生的投函共做了12次正式答复。

学生们利用《青年视角》平台,在短短五个月内,针对不少课题如环境保护、校园生活、年轻人思维、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发表了看法,吸引年轻人热烈讨论。与此同时,社会大众也反应积极,就栏目所刊登的一些观点深入讨论,一些专家学者也提供宝贵的专业意见,并赞扬年轻人独特的思维和分析角度。

学生:时事写作有助于厘清思路

南中中三生吕东颐(15岁)接受记者访问时认为,学生的观点常常会被认定是不成熟或是幼稚的。但在这次的工作坊中,看见许多年轻朋友的意见得到很好的回应后,她深得启发,愿意尝试投函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年就读中四的黄文茜(16岁)也觉得很受鼓舞,在参与工作坊之前未曾听闻《青年视角》的交流平台。如今知道有这么一个机会让学生参与时事讨论,她不仅感到新鲜,更跃跃一试。她说:“讲座指导员的讲解有助于我利用要点厘清思路,对写作难度比较高的议论文很有帮助,内容可以写得更有条理。”

南中母语部主任罗子薇(40岁)在谈到活动的意义时说,《联合早报》交流站把一些社会发生过的真实新闻拿来做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提出看法与具体建议,往往比学校作业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也更有学习价值。

此次活动的负责人、特选项目主任薛兰芳(37岁)希望工作坊能强化学生关心时事的意识,进而激发写作欲望,这对理解社会面貌与写作技巧的提升肯定大有帮助。

来自北大附中的李梓萌(高一,16岁)针对学校推广环保的课题提出看法,她认为学校在回收食物残余的工作上可以分类得更细致,环保成效就能显著提升。她说:“这个平台能把同学的意见让大众看见,对我们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意见被发表甚至是被采纳时,肯定会感到高兴而且有满足感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