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势论市:数码银行拼价格也要拼创意

字体大小:

数码银行取得较成功的例子,往往来自传统银行转型缓慢或金融市场较不发达的市场,例如中国、韩国、东南亚、非洲和一些欧洲地区。美国由于政府条例的限制,数码银行发展相对没那么快。本地银行数码转型的速度相当快,但也不能放松怠懈。

蚂蚁金服、面簿、亚马逊、新电信和Grab等业者,都可能成为本地银行的竞争对手。

不久前和同事聊起“数码银行”时,开始怀疑本地是否还有数码银行、甚至新银行的发展空间。

的确,近几年本地银行在数码化方面进展迅速。回想一下,上一次到银行投放支票和存入现金,前后不过五分钟,也无需银行职员协助。开户头、付款、朋友间转账,以及申请信用卡和个人贷款等服务,都已相当便捷。

本地银行的服务似乎已经与数码银行没有多大区别了。

不过,是有某些时候使用银行服务觉得繁琐。比如每个月要记得支付信用卡账单、查看银行是不是又要我交年费了。如果有,还得打电话或通过网上银行去申请豁免年费,为何银行就不能直接免除年费呢?

有些信用卡是因为当初有促销活动而去申请,久而久之发现使用率不高,还要缴付年费,于是就取消了信用卡。然而,要撤卡时总是屡屡碰壁,银行职员总会想方设法让你保留这张卡。说实话,信用卡留着不用,对我对银行都是麻烦事。

另一桩烦人的事,是兑换信用卡积分,这些积分往往会过期,兑换过程也不方便。更有甚者,兑换得来的购物券邮寄到家中时,还得逐个开封并填写资料,这绝对不是愉快的经历。

用“好玩”点子吸引年轻人

所以说,使用银行服务往往是一件不得不去办的事情,若无必要,平时绝不会开启我的手机银行应用。

有些银行相信已经意识到这点,开始在手机应用加入一些促销码。例如定时登录可领取限量的购物或餐饮优惠券等。银行也纷纷和其他业者结盟,走入消费者的各个生活层面。但这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服务“不好玩”的本质。

上周五,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推出纯数码银行执照,下个月起让业者申请。其中两张执照发给全面数码银行,可向零售消费者提供服务,三张是批发数码银行执照,只可向企业提供服务。

此举是希望吸引更多新业者以及鼓励现有金融服务业者,提供更有创意的服务。

何谓数码银行?就是不设立实体分行以及提款机的银行,一切交易通过网络手机进行,后端运作高度科技化和自动化。这类银行由于没有实体分行,聘用的员工也少,整体运作成本较低,一般上可提供收费更低的服务。数码银行的手机应用也往往以界面简单清晰为卖点,有些更提供“好玩”的服务,吸引年轻人。

本地的零售银行市场可说相当饱和,基本上人人都有银行户头,因此新进业者想要从市场中分一杯羹,仅仅提供便捷的存款付款等基本服务是不够的。

以个人经历而言,我希望新旧业者能够提供更出色的理财规划服务。

理财第一步是要理清自己有多少资产、收入、负债、开支,若有不同银行提供的贷款和信用卡,要弄清楚自己的财务状况并不容易,更别说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和保险产品等,有些在中央托收户头(CDP),有些在银行保险公司户头,只能靠个人的记录。投资股票赚了多少钱,个别证券行可帮忙记录,但如果先后通过不同证券行买卖,就很容易成了一笔糊涂账。

目前已有第三方应用软件,在取得用户许可后,可获取银行户头的一些数据,从而分析每月收支,还可设定预算。

但这个应用软件无法区分投资和开支,例如我用1万元去认购债券,会被归类为开支。

如果有银行能够通过分析数据,为我分析收支情况甚至是投资,建议我要减多少开支、要取得多少投资回报,我一定会有兴趣。

老实说,我一直对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相当抗拒,这种抗拒感来自友人的分享,以及独立理财顾问的建议,也有部分来自个人经历。

像我这类还够不上贵宾或优先银行服务门槛的人,银行往往也无法投入资源来量身定制理财计划,财富管理服务于是成了产品销售服务。

有一回,一名银行员工为我作理财规划,我说想为退休规划,他推荐了一个跨代的理财产品,投入的资金可以一直传给第三代。我很想说:“第三代不用我来养吧。”

目前市面上有不少智能投资顾问平台,可为用户推荐投资组合,不包括保险产品。但完整的理财规划少不了保险。

一些银行也已推出智能投资顾问服务,但收费不低,也不覆盖保险领域。

也许数码银行或金融科技公司能够提供不以售卖产品为目标的智能理财顾问服务。

例如,韩国金融科技公司Rainist推出的手机应用Bank Salad,便可向用户推荐金融产品。

另外,新业者也可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服务。在苹果智能手机推出市场前,大家都没料到手机可以有这么多用途。

金融科技公司对本地银行市场感兴趣的一个领域是跨境汇款,因为本地外籍人士多,而目前银行在这方面的收费很高。例如,总部在英国的金融科技公司Revolut计划在本地推出服务。

数码银行料关注中小企业融资

另一方面,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预计会是数码银行关注的领域。一直以来就有中小企业反馈向银行贷款不容易。近年本地涌现众筹融资(crowdfunding)平台,也称P2P融资平台,为寻求高回报的投资者和需要营运资金的中小企业牵线搭桥。据悉这个领域的业者对数码银行执照很感兴趣。

数码银行取得较成功的例子,往往来自传统银行转型缓慢或金融市场较不发达的市场,例如中国、韩国、东南亚、非洲和一些欧洲地区。美国由于政府条例的限制,数码银行发展相对没那么快。本地银行数码转型的速度相当快,但也不能放松怠懈。蚂蚁金服、面簿(Facebook)、亚马逊(Amazon)、新电信和Grab等业者,都可能成为本地银行的竞争对手。

占本地银行收入显著一部分的东南亚市场,由于银行服务较不发达,众多人口没有银行户头或信用卡,或是申请不到贷款,是各大科技公司瞄准的对象。接下来本地银行在区域市场想必会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即便有些科技公司并无意成为真正的银行,但它们可能会抢走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成为客户接触金融服务的第一触点,让传统银行成为“笨水管”(dumb pipe),即提供了产品服务却被客户忘却,从而利润受到挤压,而且还须承担信贷风险并受到严格的监管。

在享用数码银行可能带来好处的同时,对本地银行所受的冲击也感到少许担心,因为不少人持有的部分股息收益相信是来自三家本地银行。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