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市场潜力有待发掘

新马两地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语言、文化、饮食和消费等。新加坡的本土品牌在马来西亚也随处可见。(何家俊摄)
新马两地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语言、文化、饮食和消费等。新加坡的本土品牌在马来西亚也随处可见。(何家俊摄)

字体大小:

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是亚细安中最吸金的三大经济体。

过去三期“商聚亚细安”分别剖析了这三个市场的潜力与阻碍,也分享新加坡商家在当地落户经营的生意经。

《联合早报》记者前往亚细安各国采访时,除了探访在地的新加坡企业,也通过实地观察和与当地人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各个市场。本期“商聚亚细安”,前线记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带你去感受印尼越南和马国的活力与脉动。

中午在吉隆坡城中城要赶往下一站时,发现商场外的德士候车点不是人排长龙,而是德士排长龙。

刚想搭上一辆德士,便有好心人提醒,搭Grab比较划算。确实,一趟20多分钟的车程,只须付10令吉(约3新元)。

与新加坡一样,Grab的崛起改变了整个德士和订餐行业。同样,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也正在改变许多行业的运作模式。

在吉隆坡,到处可见低头族,面簿是当地最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根据社交媒体管理平台HootSuite和We Are Social今年的数码报告,马来西亚是全球社交媒体渗透率最高的五个市场之一,在东南亚则排第一位。

80%的马来西亚用户每天平均上网八小时五分钟,其中两小时58分钟是使用社交媒体。

除了社交媒体的使用,新马两地还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语言、文化、饮食和消费等。

走在吉隆坡的商场内,有时甚至会分不清这是在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从餐饮到零售服务,平日耳熟能详的品牌随处可见。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马来西亚的非回教认证(non-halal)餐饮市场相当大。我曾听一家日本拉面业者提及,为了进军马来西亚市场,他把拉面的汤底改成鸡汤底,叉烧也不用猪肉为材料。

就如创意餐饮集团(Creative Eateries)总裁王育康告诉我,马来西亚的华人人口只占三成,但非回教餐饮市场是相当庞大的。

集团旗下的日本烧烤品牌Rocku便提供猪肉、牛肉和海鲜。采访当天是一个平日的中午,餐馆的生意挺红火,有不少年轻人聚餐。

进入当地市场的本地餐饮食品品牌还包括莆田、美珍香、Stuff'd和面包物语等。

据了解,对餐饮零售品牌而言,比较低风险的准入途径是特许经营(franchising),在当地找到合适的经营伙伴,收取一笔特许经营费,允许后者使用自己的品牌商标经营。好处是一开始不需要一大笔投资,可取得固定收入。不过这也意味公司无法从当地市场的盈利潜能中完全获益。

王育康建议,如果看好一个市场的潜能,可选择用合资方式进入,不过前提是要找到可信任的良好伙伴。

当然,如果要拥有更大的掌控权,就可以设立独资子公司,这就是马来西亚市场的优势,允许海外企业设立独资子公司。

跟新加坡相比,马来西亚市场大得多,单看吉隆坡,可发展的空间就很可观,更别提马来西亚还有多个城市具备消费能力。

当地租金和人力成本优势也显著。业者反映,新加坡市场的商场属于少数几家房地产公司,租户的议价能力相对弱,租金比较昂贵。

例如,本地的租金可占餐饮公司营收的20%,但在马来西亚这个比率可能只有10%。本地的人力成本占营收比可能高达三成,在马来西亚只有一成。

这意味着在马来西亚经营餐饮业的盈利利润率高得多,本地企业更有理由走出去。

当然,地域面积广大意味着各地消费者的偏好以及消费能力有差别,同一个城市不同购物商场附近的消费者社群也不一样,须要做更多的功课。

最近几年,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市场抢占商家视线,一名业者说:“马来西亚市场获得的注意力减少,其实反而更有机会。”

或许是时候再访我们的这个近邻,看哪个行业领域还有潜力等待发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