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鲍勃·迪伦? 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在风中飘扬

鲍勃·迪伦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词曲创作人。图为2004年他在美国洛杉矶的表演。(路透社)
鲍勃·迪伦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词曲创作人。图为2004年他在美国洛杉矶的表演。(路透社)

字体大小: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由美国“民谣教父”鲍勃·迪伦夺得。消息传出,不论粉丝或反对者都有相同的反应,大家的问号是:为什么是迪伦?

有美国民谣教父之誉,75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an,又译巴布·狄伦)摘下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消息传出,各界议论纷纷,纳闷、吃惊,不以为然都有,迪伦粉丝则为之兴奋不已。相同的是,大家的问号是:为什么是迪伦?

或许吧!诺贝尔文学奖本来就无理可循。但不可否认的是,迪伦以歌曲表达的人生信念、思想感情,对于全球乐迷有一定的影响力;无论如何,迪伦已写下历史,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词曲创作人。

七度被提名

早在1996年,迪伦就首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后并有六次提名,但很少有人看好这个国际文学大奖会颁发给他。

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坊间预测2016年将成为诺奖“美国年”,因为自199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美国作家已20多年没获得诺奖青睐。

活跃于西方乐坛50年余,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迪伦的歌声陪伴几代人成长,一直是美国代表性的民谣创作人及歌手,他创先以诗意文字,写出当代美国思想文化,新一代知识分子心声。但迪伦的身份绝对不只民谣与摇滚歌手,他更是一位关注社会发展的社会运动家。

诺贝尔奖评委会颁奖给他的理由是:

鲍勃·迪伦在美国民谣的伟大传统中,开创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意境。

瑞典学院将迪伦的作品与著名古希腊游吟诗人荷马和古希腊女诗人莎孚(Sappho)相媲美,认为迪伦的作品和他们一样,作品通过表演呈现,虽然让人“听”,但完全可以视为诗歌来“读”。现在人们仍然阅读荷马与莎孚的作品,而且很喜欢。

鲍勃·迪伦对世界摇滚乐影响深远,图为1978年他在巴黎的表演。(法新社)

当代莎士比亚

迪伦虽然以民谣见称于世,以歌手身份为人们所熟悉,但普遍认为,他最大的贡献来自他创作的歌词。有评论者肯定他笔下的歌词题材多样,形式各异,语言优美,具很高的文学价值,并称他为“当代莎士比亚”,由于其歌词的文学性,目前已成为学术界文学研究的对象。

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的鲍勃·迪伦,18岁开始其音乐生涯。1960年代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在这十年里,由于深受社会运动影响,其歌词具社会批判、反省美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的特质,被认为是美国民权运动、反叛文化的重要代言人。

他的许多知名歌曲创作于1960年代,而且极具反战意识及民权色彩的民谣,最著名的是被称为美国反战和民权运动的“圣歌”《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

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程/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一只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安眠/飞过多少炮火/才能换来和平/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一座山要屹立多久/才可印证沧海变桑田/人们要等待多久/才能得到自由/一个人究竟能多少次转过头去/假装什么也没有看见/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面对苍天/一个人要多么善听/才能听见他人的呐喊/多少生命牺牲/才知道现实的悲惨/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答案在风中飘扬。

又如对美国1960年代社会运动很有影响力的《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歌词充满美国民权运动的表征:

八方人士,你们一起来/请看清周遭的洪水已经围拢/面对现实吧,你们的骨头将被浸透/如果你的年华尚值得珍重/你最好即刻开始游动,不然你会如同沉水石头/因为这时代正在变革当中/耍笔头、作预言的批评家们/机会不会再来,你们要睁大眼睛/青史留名此刻尚无定论/不要言之过早,车轮仍在滚滚前进/今日失意之人明日或将成功/因为这时代正在变革当中……

迪伦也有特立独行的一面,2010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一场纪念美国人权运动的音乐会,邀请迪伦献唱,他不但不参加排练,连音乐会当天也没和总统夫妇拍照,仅是礼节性的握握手,以及离开时报以微笑。奥巴马还说:“如果他做些别的什么,那他就不是鲍勃·迪伦。”

迪伦得奖后,奥巴马在社交网站推特的美国总统官方账号上发文,称迪伦是他最爱的诗人之一。

除了奥巴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十分欣赏迪伦。1997年,克林顿颁发表演艺术奖给迪伦时,克林顿称赞迪伦作出“激发国家良心的贡献”。

鲍勃·迪伦在家乡的个人博物馆展示其作品。(路透社)

中文版回忆录不同版本

鲍勃·迪伦出版过回忆录“Chronicles”,中文简体版有两个版本,最初的版本由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译为《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最新的版本于2015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编年史》(第一卷)。 中文繁体版于2006年由台湾大块文化出版,书名则为《摇滚记》。

这本回忆录是迪伦历时三年写下的,记录他生命中的不同时刻,从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期间遭遇到的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灵感火花的来源等等。迪伦以伤逝的情怀回顾往昔,逝去的黄金年代历历如昨。

鲍勃·迪伦中文简体版回忆录《像一块滚石》。(网络照片)

在回忆录中,迪伦说:“我说不上什么时候想到要自己写歌。我写不出任何东西,能像我当时唱民谣歌词一样,说出我对世界的感受,甚至连一半都达不到。我想,写歌这件事是渐进式发生的,不是某一天醒来你就决定非写歌不可……有时你只是想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想亲眼看看迷濛的帘幕后面到底有些什么……”

这本回忆录的出版,也叫读者看出,迪伦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此书出版后被《纽约时报》等全球多家著名媒体评选为2003年年度最佳图书。但这也是一部未完成的回忆录,至今还未写完。

在自传的结尾,迪伦说:“前方的道路将会崎岖艰难,我不知道它通往何方,但我还是踏上这条路。眼前即将出现一个奇怪的世界,乱云罩顶,闪电频传。那个世界,许多人不理解,也从来没能弄懂。我却直直走了进去。那是个宽广的世界。”

关于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1941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1961年在纽约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该年4月11日在纽约市首次演出。1962年出版第一张专辑。1963年出版“The Freewheeling Bob Dylan”,收录“Blowing in the Wind”等歌。同年参与“新港民谣节”(Newport Folk Festival)活动。

1966年巡回欧洲,返美后发生电单车车祸,17个月后才公开演出。此后至70年代中持续有新作问世。1988年进入美国摇滚名人堂。

迪伦至今推出44张专辑,全球累积销量逾1亿张,拿下11座格莱美音乐奖,1991年获格莱美音乐奖终身成就奖,获美国《时代》杂志选为“20世纪百大最具影响力人士”,2008年获普立兹特别荣誉奖。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五大热门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备受青睐的前五名大热门依序是:

●肯尼亚作家恩古齐·瓦·提安哥(Ngugi Wa Thiongo);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Adunis)

●美国作家唐·德里罗(Don Delillo)

●另一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lip Roth)。

敢有歌吟动地哀 ——写在鲍勃·迪伦得诺奖之夜

人物素描

今年的诺贝尓奖挪后一周揭盅,大家难免会想,肯定会是个大惊喜无疑。果然,文学奖颁给了75岁高龄的美国著名歌手、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一个以诗以歌敢怒敢言的文化宗师和表率。

他的歌声,曾被娱乐界形容为:“有如猫叫”。他的诗作,也是歌词,早年充满时代的激情和反对不公的正义呼声,晚年诗风,倾向宗教的诉求。

他的作品,可读可唱。也因为喜欢他的诗歌,以致有畏友形容,我是一位爱听猫叫的鲍勃·迪伦粉丝。

本月13日看诺奖现场视频,当瑞典皇家学院新任秘书长萨拉·丹尼斯(Sara Danius)开门宣读谁是新科得主时,在场的媒体记者,竟然没有什么惊怪。这似乎也证明了:在场者,都比得主年轻许多,不属于爱听猫叫的那个世代。他们必须回去问老爸老妈:“此人是谁?”

盛极一时的校园歌曲

作为流行音乐的歌手,鲍勃·迪伦的唱法,一支口琴伴奏,完全走民谣风平实无奇这一路。其实,没有他,也就没有后来世界盛极一时的校园歌曲,影响力还从台湾一路红到新加坡,当然,还有越南的郑公山。

可是,作为一个诗人和专写反战歌曲的抗议者,他的许多深含社会、道德、爱情、政治的作品,早已是文学爱好者心中信奉的圣经宝典。其中最有名的几首如《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 in the Wind)、《改变必有时》(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也译《时代在变》)、《苦雨就要下降》(A Hard Rains A -Gonna Fall)、《我将获得释放》(I shall Be released)、《就像一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等单曲,唱出了当年大学生和社会青年的心声和愿望,尤其针对那场旷日持久越南战争的反对和抗议之声,始终铿锵有力。

鲍勃·迪伦的悲哀是:他是我们时代最好的诗人,可是,造化弄人,惨遭娱乐圈误判为歌手,而且还是最好的诗人,变成是最坏的歌手。幸好这样的偏差,在本月13日的诺奖记者会上,得到加倍的平反和昭雪。

鲍勃·迪伦以一支口琴伴奏,完全走民谣风平实无奇这一路。(网络图)

从台湾杨弦发现鲍勃·迪伦

我个人早年学写诗时,苦于无法找到门道。曾问过老师“应该向谁学习为最好?”有的老师说“可以学习的有五四诗人”,也有的介绍我读刘三姐歌词,还有中国充满政治色彩的信天游体诗歌、李季闻捷的秧歌等。

最后只好自求多福,转向台湾诗歌问道,从杨弦的校园歌曲发现,他和美国著名歌手鲍勃·迪伦的关系。我马上被后者的歌词所深深吸引,可是当时的新加坡,文化书籍来源没有现在的流通丰富,也不兴海外邮购。

最后无意间买到台湾出品的一张鲍勃·迪伦32转唱片,封底列有鲍勃·迪伦数十首歌曲的歌词,真是傻人傻福,喜从天降,从此天天听猫叫,深爱猫的诗。

等到个人进入报界工作,经常有机会出国公干或个人私干,喜欢到处访书,因此,看到“师父”的书必买,日子一久,藏书中至少有十几本鲍勃·迪伦的摄影集和访问评论书。其中的多本诗集,厚薄都有,有一本还是大型茶几书,又笨又重,很少去翻读了,不买不快!买来藏诸名山,得意很久。世间的很多好书,鲍勃·迪伦岂能缺席!

在此,特引中国文豪魯迅的两首古诗摘句为题。 “曾经秋肃临天下”“敢有歌吟动地哀”,方才足以形容当年大风大浪里低吟浅唱的那些诗与歌作者和他们为时代发声的过人道德和勇气。

作者早年学习写诗时,深受鲍勃·迪伦的影响。(网络图)

《我不在那儿》 六角色串起鲍勃迪伦

图取自网络

美国著名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以歌手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迪伦是好几代人的偶像,他的传奇一直让电影人想动他的脑筋,其中2007年电影《我不在那儿》最让人津津乐道,这部传记片用了六名演员来扮演迪伦,六个角色串起了迪伦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

美国著名音乐人兼作家Bob Dylan(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该奖第一次颁给词曲创作人。娱乐圈也沾了他的光。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迪伦就为电视剧写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65年执导的电影《可怜的富有女孩》(Poor Little Rich Girl),自然少不了迪伦的音乐创作。迪伦一直都在音乐路上,许多电影可以找到他的音乐,包括《阿甘正传》《美国之美》(American Beauty)《天才作家》(Wonder Boys),甚至是去年所推出的年轻人电影《纸上城市》(Paper Towns)等。迪伦的音乐才华曾获得格莱美奖、金球奖与奥斯卡的肯定。

迪伦也不是没有导演梦,先后导了两部电影,第一部是1972年的纪录片《吃掉文件》(Eat the Document),纪录了迪伦和音乐组合霍克斯(The Hawks )在英国旅行的故事,片子口碑还不错。《雷纳多和克拉》 (Renaldo and Clara)是迪伦1978年的电影,是部交织虚构、纪录片式访问,以及演唱会内容的剧情片,迪伦是主演之一,然而电影只有小发行,上映时口碑不好,很多戏院打退堂鼓。影片从原本的四小时剪到片长只有两小时,而且内容几乎只剩下演唱会的画面,一些戏院才收容了它。自此后,迪伦没再导电影。

《我》让人津津乐道

迪伦的音乐、随心所欲的哲学观,是好几代人的偶像,他具先锋姿态,更是富饶神秘色彩的艺术家,他的传奇一直也让电影人想动他的脑筋,其中以美国知名导演Todd Haynes(托德海因斯)2007年所推出的电影《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最让电影粉丝津津乐道,这是部“导演心目中的鲍勃迪伦传记片”,影片用一种精简的方法将鲍勃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用了六名演员来扮演迪伦。六个角色虽都有不同的名字与际遇,但却串起了迪伦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

Marcus Carl Franklin(马库斯·卡尔·富兰克林)饰演的伍迪是个黑人小孩,总是不停地在奔跑;Cate Blanchett(姬蒂班查)饰演“雌雄同体”的摇滚巨星;Ben Whishaw(本·威士肖)是痴迷于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的迪伦;Richard Gere(李察基尔)片中是不法之徒,一个活着的奇迹,但正在渐渐老去;Christian Bale(克理斯琴贝尔)的角色则一窥迪伦的音乐主张;已故澳大利亚男星Heath Ledger(希斯雷杰)则展现出迪伦非常嬉皮的一面。

Marcus Carl Franklin饰演的伍迪是个黑人小孩,总是不停地在奔跑。
Cate Blanchett饰演“雌雄同体”的摇滚巨星。
Ben Whishaw演出痴迷于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的迪伦。
Richard Gere片中是不法之徒,一个活着的奇迹。
Christian Bale的角色一窥鲍勃迪伦的音乐主张。
Heath Ledger片中展现出鲍勃迪伦非常嬉皮的一面。

片名源自迪伦情歌

导演曾表明,迪伦从来都拒绝自己以往扮演的角色,他不断地前进又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他就用不同的演员扮演同一个人,用差异来诠释这个永远在路上的人。

《我》片名源自迪伦一首并不算出名的情歌,电影当年还入围了威尼斯影展的竞赛。《我》当年未正式上映前,姬蒂班查饰演的角色在路上遇见诗人爱伦金斯堡的几分钟画面,还泄漏到互联网。迪伦当年从民谣转型到电子摇滚惨遭部分听众谴责,这段故事也由姬蒂班查的角色来诠释。

迪伦除了自己的两部电影,也曾演出迷你电视剧 ,以及好几部电影包括“Hearts Of Fire”等演出,但都没有他的音乐来得耀眼。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