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小纸承载人文历史

字体大小:

实况报道

今年是第一套邮票在新加坡岛上发行的150周年,新加坡邮政为此在上个月发行一套150周年纪念邮票,

上面印有第一套邮票的设计。在电子邮件盛行的年代,邮票的发售量随着书信往来的减少也跟着下降,然而对集邮者来说,邮票作为代币不仅是用来寄信的工具,在传承历史和文化方面,也有更深层的人文意义。

1867年9月1日,新加坡岛上的第一套邮票正式发行,不过上面没印上“新加坡”三个字,而是在印有“东印度”的邮票上盖上皇家殖民地的皇冠图案,代表新加坡当时和马六甲及槟榔屿共同组成的英属海峡殖民地。

近100年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分家,但由于1965年的独立来得太突然,邮政局来不及发行一套纪念邮票,只能在隔年发行独立一周年的纪念邮票。

新加坡从隶属于海峡殖民地到取得独立的历史发展,可从邮票的演变略知一二。小小一枚邮票可传达的信息相当丰富,集历史、文化、艺术和教育元素于一处,让许多集邮者为之着迷。

现代邮票设计天马行空

与早年邮票相比,现代邮票的设计天马行空,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在材质上也变得多元化。丰富的细节配搭多样的材质和印刷法,让邮票宛如一件件迷你艺术品。

在半岛购物中心经营邮票专卖店CS Philatelic Agency的陈俊民(72岁)从小就热爱集邮。他曾经在公务员、保险和股票经纪等职业上转换事业跑道,但对集邮的兴趣却始终如一。他先是以兼职方式在1973年开设邮票专卖店,退休后便转为全职经营。

本地的邮票专卖店屈指可数,陈俊民的专卖店堪称应有尽有,就连1867年第一枚在新加坡发行的海峡殖民地邮票,也可在他的店里找到。陈俊民说:“早期的邮票设计以单色为主,设计采用雕刻技术,同一个设计可印上各种不同单色和面值。随着科技进步,现代邮票设计可采用摄影或多种绘画技术制成。”

20171031_news_hopy5203_Medium.jpg
热爱集邮的陈俊民在半岛购物中心经营邮票专卖店CS Philatelic Agency。(何炳耀摄)
1_Large.jpg
陈俊民的邮票专卖店售卖的,包括本地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档案照片)

例如新加坡邮政2008年为配合土生华人博物馆开幕,特地发行一套色彩斑斓的“土生华人博物馆珍藏”邮票为纪念。全套邮票共八枚,图案精选自土生华人博物馆的珍藏品,极富本地和南洋色彩,发行当天就被扫购一空。新加坡邮政集邮及邮票助理副总裁张碧姬(40岁)透露,这套邮票目前的市价已涨至发行价的10倍。

至于邮票设计有哪些指导原则,张碧姬说:“我们在构想邮票题材时,离不开新加坡这一大主题。一些特别的邮票则用来纪念我国重要的里程碑,可搭配不同设计元素吸引人们去购买。”

邮票设计题材因此包括新加坡重要的成就、纪念日、历史、文化、传统价值、我国对区域和国际事件的贡献和参与,以及区域和国际事件等。

这些年来,新加坡为庆祝和其他国家建交的周年纪念,不时会联合设计与发行纪念邮票。例如2015年,新加坡与许多国家庆祝建交50周年,为此发行了不少纪念邮票。

张碧姬指出,两国联手发行邮票可谓一种外交手法。“邮票也用来纪念重大的全国性事件,我们最近与澳大利亚、法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新西兰、巴基斯坦和泰国邮政局的合作,就是为了纪念新加坡和这些国家建交50年。”

zb_1027_cj_doc6x932sybd0p7w9gd3lg_27173927_lownc_Medium.jpg
新加坡邮政集邮及邮票助理副总裁张碧姬(左起)、新加坡邮票咨询委员会成员林忠仁和邮票设计师廖德聪,因对邮票的共同热爱而结识。(邬福梁摄)

为庆祝第一套邮票在新加坡发行150周年,新加坡邮政上个月也推出纪念邮票,上面印有本地第一枚邮票的设计,以及贴有这款邮票的信封图案。

优秀邮票设计主题鲜明又有美感

本地有大约20名活跃的邮票设计师,其中包括产量第二多的廖德聪(53岁)。他有30年的邮票设计经验,曾负责设计多款备受赞好的邮票系列,如今年3月发行的NS50纪念邮票,设计中包含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的肖像,这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作品。

廖德聪认为,好的邮票设计要能强烈表达出主题,同时带有美感。他说:“好的邮票设计必须能述说一段故事。作为设计师,我本身迟早有一天会从世界上消失,但邮票却会一直流传下去,比设计师的寿命还要长。”

集邮爱好者傅建辉(44岁,工程师)和张国伟(45岁,营运经理)各自收集邮票30余年。傅建辉认为,邮票设计不宜太杂乱,应该让人一眼就可明确看出主题。他说:“新加坡邮政近几年推出的邮票设计似乎很散乱,试图把太多细节塞进小小的邮票里,反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张国伟指出,设计邮票的挑战在于必须在非常小的面积上创造出精致图案。“设计师最初在大型纸张上构图时,画出来的效果或许很美,但图案缩小后有可能看起来会过于复杂。这个过程要拿捏得好,相当不容易。”

zb_1027_cj_doc6x5x6vuh5m01b1ij8i7n_27174049_lownc_Medium.jpg
张国伟(左)和傅建辉热衷于集邮,各自收集了上百万张邮票。(陈斌勤摄)

新加坡集邮俱乐部秘书刘德耀(50岁,工程师)收集邮票30多年,他观察到上世纪70年代的邮票设计相当简单,到了80和90年代,有许多设计是以纪念各政府部门成立为主题,因而缺乏吸引力。到了90年代后期,邮票题材开始变得更多元,对一般集邮者来说较具吸引力,但偶尔也会出现设计上的错误。

刘德耀以去年4月发行、以传统棋盘游戏为主题的邮票为例,指出在印有飞机棋的邮票上,一架蓝色飞机“停”在绿色终点上,不符合飞机棋的游戏规则。他说:“也许是年轻设计师对这个游戏不熟悉,但当局在发行这款邮票之前,应该先检查图案上是否有错误。”

新加坡邮票咨询委员会成员林忠仁(57岁)指出,好的邮票设计必须有教育意义。他说:“我们曾推出一套以翠鸟为主题的邮票,除了鸟的图案,也印有鸟的学名。鸟儿嘴里叼着的也是它们平日爱捕捉的昆虫,可见小小一张邮票往往包含着许多学问。”

邮票具历史意义

在电子邮件盛行的年代,寄信的人越来越少,邮票的销量也难免下跌。张碧姬透露纪念邮票的销量近几年有下滑的趋势,但当局正在探讨如何推出更吸引集邮者收藏的邮票。

新加坡有四个集邮协会,活跃的集邮者人数维持在5000人左右。四个协会当中,新加坡集邮俱乐部是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会员每个月都会聚集在新加坡集邮馆一次,互相分享集邮经验。俱乐部每三个月也会在新加坡集邮馆举办买卖会,并把部分收入捐给集邮馆。

刘德耀说:“邮票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研究,集邮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可研究信封上的邮戳,看一封信从投入邮筒到送入信箱的过程,曾经过哪些地方,从中也可认识到邮政的发展史。”

新加坡集邮馆

位于市中心的新加坡集邮馆,收藏了1万2000多张邮票和其他邮政相关物品,以互动方式向访客介绍我国的历史和文化。

自上个月起,新加坡集邮馆和新加坡集邮总会携手举办名为“新加坡首发邮票150周年纪念”的邮票展览,为期四个月。展览让访客通过海峡殖民地时期的邮票,以新的视角了解本地历史。

新加坡集邮馆总经理特蕾斯纳娃蒂(Tresnawati Prihadi)透露,过去几年到访的人数有微增趋势,去年就吸引16万5000多名访客。

特蕾斯纳娃蒂说:“邮票宛如一个国家的图片历史记载,可以告诉我们关于新加坡历史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例如我们目前有个关于新加坡和文莱的展览,通过邮票叙述两国之间长久的友好关系,让访客容易理解。”

从构想到发行

①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向政府部门、公共和私人机构,以及公众收集邮票设计主题的建议。

②邮票咨询委员会向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推荐最适合的邮票主题,经批准后,新邮政启动设计过程。

③新邮政遴选三名设计师,要求他们提交设计方案。

④邮票咨询委员会从中筛选一个方案。

⑤找相关专家检查设计的准确性。

⑥邮票咨询委员会接受最后版本设计后,征求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批准。

⑦获批准设计送到印刷厂生产。邮票从最初构想阶段到生产发行,可耗时一年。

弥陀学生借集邮长知识

尽管成长在电子时代,弥陀学校的一群学生从小就培养起对集邮的兴趣,并通过邮票增长了不少知识。

zb_1028_cj_doc6xa4dkc7kzn23we7do_28214308_lownc_Small.jpg
弥陀学校去年成立小小集邮家学会,让学生通过参观新加坡集邮馆、研究邮票等活动增广知识。(弥陀学校提供)

弥陀学校校长吴宝德(48岁)去年在校内成立“小小集邮家学会”,目的并不在于收集邮票,而是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细节了解当代历史和人文。学员人数从去年的11人增至今年的26人,都是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明年预计招收多12名新会员。

吴宝德说:“成立这个学会是希望通过集邮让学生增广见闻。小小邮票的方寸面积里蕴含丰富的文化历史,若仔细研究,会找到新加坡发展的轨迹,了解我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学生也能通过邮票学到人文、地理、动植物、经济、邻国关系等知识。”

激发思维培养观察力

除此之外,吴宝德也希望通过研究邮票的活动刺激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这也是所谓的实物教学,学生从邮票中获取知识,再将这个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以及提升视觉素养。”

“小小集邮家学会”活动包括让学生参加集邮馆的年度集邮比赛、到邮政局购买首日封、参观集邮馆,以及参与和发行邮票相关活动等。例如邮政局去年发行一套以传统棋盘游戏为主题的邮票,教师便向学生介绍邮票里描绘的传统游戏,并让他们分组轮流玩各种棋盘游戏如飞机棋。

小四生雷昕泽(10岁)说:“我们从邮票中学到许多知识,例如单看日治时期的信封,可得知当时的新加坡被称为昭南岛,以及当时的人都用毛笔来写信。这个信封握在手里,感觉就像是握着一小部分历史。”

雷昕泽的父亲也热爱集邮,父子俩因共同爱好而拉近彼此的距离,也互相交换关于邮票的知识。

其他小三小四学生如汤智茵(9岁)、陈昕嬣(10岁)和丁翊翔(9岁)也有同感。汤智茵认为邮票的来源很有趣,因此选择参与这项课外活动,陈昕嬣和丁翊翔则希望了解邮票的历史和新加坡演变成现代都市的过程。

吴宝德说:“集邮是个能从小培养的爱好。每当有新邮票发行,我都会看到许多集邮者带着他们的孩子前去购买。我想他们也希望借此感染下一代,让孩子也爱上集邮。”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