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企”飞系列】面对永续发展的挑战 本地企业交出亮眼成绩

狮城机动工业在研发本地制造的全电动巴士时,获得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给予的技术和培训支持,不仅有技术专员前来新加坡提供指导,也能派工程师到瑞典交流。(图/受访者提供)
狮城机动工业在研发本地制造的全电动巴士时,获得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给予的技术和培训支持,不仅有技术专员前来新加坡提供指导,也能派工程师到瑞典交流。(图/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本地交通与物流公司朝向可持续是必然的趋势,但公司未必得独自摸索。本文带你看一看本地企业如何借助合作的力量,交出亮眼的成绩,并为企业开拓新商机。

绿色经济 缔造新方向

实现净零碳排放是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的其中一个重大目标。就交通与物流业而言,由于工业本质上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较多,所以朝向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SG,简称企发局)交通与物流执行署长饶忠明表示,许多本地企业已意识到绿色转型的重要性,纷纷把永续发展方案纳入了企业的长期发展策略中。当中,不少本地企业是跨国集团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或供应商,为与主张永续发展的跨国集团维持长期合作关系,本地企业必须做出改变,以免失去竞争优势或失去合作机会。而其他企业在看到全球绿化经济中所蕴藏的商机,以及转型后将带来的经济效益后,也更乐于采纳永续发展方案。

成功应对这些挑战的本地企业,则纷纷交出了亮眼成绩。它们当中有的选择与跨国企业合作,出外取经,再融合自己的实力;有的则和其他本地中小型企业携手,集合资源,共同实现目标。从它们的经验来看,无论哪种方式,都能让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累积实力,变得更强大。此外,这些协作不仅改善企业本身的运作,并开启了新的增长潜能和市场。


跨国篇:跨国协作 驶向可持续的未来

绿色出行,从无到有,由本地企业研发、设计并制造的新加坡品牌,去年推出了电动电单车和全电动巴士,带领本地运输与交通业驶向可持续的未来,更打开海外市场。这两个亮眼的成品皆是本地公司与跨国企业携手合作的成果。

我国定下目标,到了2030年,电动巴士将占公共巴士车队中的一半。于去年11月正式亮相的“沃尔沃BZL-SC Neustar City”的全电动巴士是由本地唯一的巴士代工厂商——狮城机动工业(SC Auto),与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Volvo)合作打造;从研发、设计到制造,这或是首几批在新加坡本土诞生的全电动巴士。

狮城机动工业执行董事李瑞云(50岁)受访时表示,电力驱动科技是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尝试,因此决定向“行家”寻求合作,向外学习。在与沃尔沃达成合作共识后,他们获得对方给予的技术和培训支持,不仅有技术专员前来新加坡提供指导,也能派工程师到瑞典交流。

她说:“沃尔沃在电动车界的经验和声誉有目共睹,狮城机动工业则有优质的巴士制造技术,也熟悉本地市场的需求,两者相结合的成果令人满意。”

电动巴士的研发工作由一组以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为主的30人工程师团队进行。李瑞云表示,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不少挑战,也能从沃尔沃的经验分享中找到解决方案。例如包括如何在巴士电池的效能和重量之间找出平衡点、如何保持车厢内部温度舒适和降低噪音等。

本地电动电单车制造商艾昂动力成功研发出它的首款电单车后,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力公司合作推动电动电单车的使用。(图/受访者提供)

本地电动电单车制造公司艾昂动力(Ion Mobility)则是在经过18个月的研发后,于2021年推出电动电单车品牌Ion Mobius,在研发的过程中更是自家设计和生产电单车中70%的组件。

艾昂动力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亮宏(41岁)表示,本地没有电动电单车制造产业,没有可供试车的空间,公司要首先设置小规模的制造厂房,面对的都是新挑战。此外,由于碰上冠病疫情,他在研发期间只能远程搭建团队,与12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师在“素未谋面”的情况下完成工作。

国际品牌加持 拓展海外市场

同样采取跨国合作策略的艾昂动力,则通过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力公司(Perusahaan Listrik Negara,简称PLN)的合作,打开当地的市场。去年,这款电动电单车在雅加达的车展亮相,正式接受顾客预定。

原来,陈亮宏看准电单车在本地的交通工具市场的占有率较低,而印度尼西亚的电单车市场相对庞大。他表示,这项合作让双方的专长得以结合,共同发挥更大效益。

他说:“PLN是国家级的电力公司,能为电单车充电设施提供最好的能源支持;艾昂动力有精良的快速充电科技,能提高充电效率。”

与跨国企业合作除了学习新技术,李瑞云表示,这也能让产品变成“跨国品牌”,加强进军海外市场的优势,让企业更易取得更高的商业效益。据狮城机动工业估计,电动巴士所带来的营收在接下来五年内将占公司总营业额的30%至40%。

接下来,狮城机动工业计划到马来西亚、香港、澳大利亚、中东等地探察市场。她也透露,目前已有一些外国企业向他们表示兴趣,准备前来了解产品。

无论研发经费还是市场拓展,两家企业都获得企发局的支持。李瑞云表示,电动巴士单是研发阶段就耗资250万至300万元,所幸一部分资金来自企业发展计划(Enterprise Development Grant,简称EDG)的补助。这个计划是由企发局带领推出的,主要是协助企业转型并进军海外市场。

“除了电动巴士项目,企发局也在其他项目给予我们帮助,并为公司牵线到海外寻找机会,可说是公司成长路上的重要伙伴。”

艾昂动力也通过EDG得到了补助进行研发,并获得企发局驻印尼办公室官员的协助。


本地篇:本地企业各展所长 共创未来

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宣布要在2050年前确保所有运输船改用电力或净零燃料。去年,在企发局支持下成立的沿海永续发展联盟(Coastal Sustainability Alliance),由太平洋海洋工程(PaxOcean)带领其他相关中小型企业革新海事业,希望在2030年之前为新加坡打造出新一代的海岸生态系统。

根据最新进展,各项计划目前已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其中包括建设电力系统、电能储存系统、海洋充电点,以及为优化船队表现而采用的“数码孪生”(Digital Twinning)科技。

对于联盟合作形式,太平洋海洋工程首席执行官兼沿海永续发展联盟理事会主席陈泰荣(59岁)表示,这不仅能集思广益,每名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在技术或商业运营方面的专长,也能避免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例如,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和新加坡海事与岸外工程科技中心(TCOMS)发挥了他们的研究专业,把尖端科技带入电动船队设计、无线充电、数码管理系统和模拟技术平台上。能源储存系统制造商GenPlus、海事与岸外公司Sea Forrest和电子回收公司伟翔(TES)在船队的电池和能源管理系统方面进行协作。裕廊码头则在与本地供应链伙伴协商,将电气化需求纳入并重新设计物流流程。

面向物流业的初创公司Entarctic,刚在去年成立,也因为得到本地企业的协作,有了一展所长的机会。

创办人兼总裁王磊杰(30岁)发现厂商往往需要把冷藏仓库的温度调得更低,才能避免温度因库门经常开关而变得过高。在能源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他看准这个市场需求,与团队设计了一套节能环保的系统。系统的运作原理是将助冷却的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简称PCM)装置在仓库的天花板和墙上,配合仓库本身的温控系统,减少冷藏仓库内的温度波动,以节省电力。

“我们在试验室的测试显示这套系统可以省下30%的电力,但需要一间冷藏仓库来进行实地测试,以确定其功效。本地有一家冷藏仓库愿意让我们进行测试,我们非常感激。”

王磊杰表示,该公司给予高度配合,让团队能实境观察,仔细记录下系统实际操作上的变化。

他说,尽管仍在测试阶段,已有其他业者在听了他的解说后跃跃欲试,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强劲需求。这也反映了本地中小企业之间互相扶持,合作无间的可贵精神。

Entarctic的冷却系统目前正在本地一家冷藏仓库进行实地测试,让团队能实境观察、仔细记录下系统实际操作上的变化。(图/受访者提供)

作为初创企业,Entarctic也获得企发局的支持。在国际化人才培育计划(Global Ready Talent Programme,简称GRT)下,公司招聘到两名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实习生,这对于员工人数甚少的初创企业来说别具意义。此外,公司也通过企发局牵线接触到了国际市场,一旦实验成功后,就能往海外扩展业务。

激励企业突破旧思维

说到改变思维,王磊杰表示,企业不应把为永续发展付出的成本视为一种负担,就以公司的冷却系统为例,一旦成功节约能源,不只能省下金钱,也能拯救环境。长远来看,所得到的好处要比最初付出的来得更多和更持久。

陈泰荣说,在去碳化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衡量实际经济状况及环境危机,从中找到自己要走的路。这个思考过程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运营策略,是一场脑力激荡。他乐观地表示,联盟自成立以来已看到更多有潜力的企业加入或表示有意加入,反应令人鼓舞。目前,他们也正在探讨更多发展可能性,包括自动化科技、元宇宙(Metaverse)科技、废料管理、能源管理、培训机制等。

助力企业 勇于新尝试

本地企业开创绿色经济新领域,往往在研发、人才培育和寻求合作等方面需要支持。

面对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尝试,一些企业缺乏资源或专业知识去执行。为此,企发局于2021年推出可持续发展计划(Enterprise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通过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培训项目,以及为企业与业界专家牵线等协助,让本地企业掌握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获得融资。

饶忠明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向企业宣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为交通与物流领域业者提供支持,包括与新加坡物流业协会(Singapore Logistics Association)合作推出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手册。”


点击了解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协助本地企业迈向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呈献】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