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

交流站:学生不爱学华文 谁之过?

读者认为,由于英文已是校园里和社会上的主导用语,孩子习惯用英文思考,华文的推广,必须靠大家合作与努力,在逆境中取得突破,优化学习环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档案照片)
读者认为,由于英文已是校园里和社会上的主导用语,孩子习惯用英文思考,华文的推广,必须靠大家合作与努力,在逆境中取得突破,优化学习环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读了《早报星期天·想法》10月15日刊登的林韦亦《学华文非芝麻绿豆小事》,谈到学生不爱华文的现况,并归咎于编写课本的团队,认为他们无法针对学生的兴趣编写课文。作者主观地认为,目前华文课本的内容无法吸引学生,并举了中学课本里的一篇课文《芝麻绿豆》作为例子,认为课文所提到的电视剧《芝麻绿豆》是1980年代的作品,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甚至还会引起反感。

我曾经陪孙子复习过这篇文章,因此对这篇文章的内容颇为熟悉,它的重点主要是在讨论《小人物的心声》这首歌曲的来源和歌词的意义。我认为编选课文除了考虑学生的喜好,也应反映新加坡的价值观,而《小人物的心声》就带出了小人物也能做出自己贡献的寓意。加上课文只提出这首歌是《芝麻绿豆》的主题曲,并没有对《芝麻绿豆》展开讨论或解说,由于《小人物的心声》旋律深入民心,至今仍在国庆日期间传唱,歌曲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因此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课文不合时宜,学生不爱这类课文,是站不住脚的。

学生对学习华文没兴趣,当然也不会关注华语圈的娱乐明星,因此课本即使加入周杰伦或彭于晏也于事无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这些艺人。更何况编写课文是根据课程设置的教学范畴与学习的原则制定,不能纯粹为了迎合学生的爱好本末倒置。身为华文教育工作者,虽然尽心尽力在课堂上教好华文,但或许由于客观环境的局限,必须面对学习华文不利因素的干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如果在失望的情况下就把矛头指向课本,认为课文枯燥无味使得学生不爱华文,课本成了代罪羔羊,这种想法也太片面了。

华文教学以及学生不喜欢学习华文的问题讨论已久,或许是大环境的改变所造成的。由于英文已是校园里和社会上的主导用语,孩子习惯用英文思考,华文的推广,必须靠大家合作与努力,在逆境中取得突破,优化学习环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习华文的另一个障碍,是有些家长对学华文的态度,以及在家里只使用英文,无形中让孩子错失了学习华文的黄金时期。社会上鼓励家长在家里和孩子说华语的呼声不断,却始终不见成效。如果能想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引导家长如何在家使用华语,相信这对新加坡的孩子学习华文肯定会有帮助。

最后,我赞成林先生在文章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学校教师可以做更多尝试,比如鼓励学生制作播客,加强口语能力,也可以多用研究报告取代测验,尽量让语文的学习更有实用价值。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