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关于精通英语的代价

时代变了,过去一刀切的语言政策,也是有一些弊端的。(档案照片)
时代变了,过去一刀切的语言政策,也是有一些弊端的。(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10月31日,《海峡时报》刊登了张家绮博士撰写的文章,我将题目译为《国人为精通英语所付出的代价》(Becoming proficient in English has come at a cost for many Singaporean)。这篇文章不仅有深度,而且罕见地对双语政策提出批评。

作者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建国以来双语政策的利与弊。对于关心母语文化的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文章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探讨“我们失去了什么?”“对新加坡的华人而言,要他们以华语作为母语,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方言的掌握能力”等等。

双语教育政策在建国后迅速推展,并取得显著成就。它提高了国人的英语能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来新加坡投资,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作为多元种族的国家,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也有助于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这些优点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成功背后往往伴随着代价。我们国家的领导者和国民应有勇气面对这些代价,并提出更适合数码时代学习母语的建议。只有这样,国家的发展才能继续更上一层楼。

身为华校生,我40多年前因语文上的劣势而在职场上历经艰辛。尽管如此,我和许多年长华校生一样,都深感华文教育灌输给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修养的珍贵。华文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学校经常向学生灌输一些如饮水思源、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宝贵的传统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富有责任感的人。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实力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而文化传统须要通过教育来孕育、滋养和壮大,然后才能开枝散叶,传播开来。语言只是工具,而文化价值才是根本。今天许多不懂外语的历史学家,通过翻译软件直接参考外语资料。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在研究马六甲历史时,就是这样做的。

时代变了,过去一刀切的语言政策,也是有一些弊端的。我国第四代领导人愿意正视这个问题是件好事,但要纠正过去语言政策的徧差,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