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视角

交流站:行善是否须出于善心?

字体大小:

一直以来,新加坡政府都在鼓励大家多做善事。可是许多时候,善举并非出于善意。比如教育部为本地学校推出的飞越2.0(LEAPS 2.0)框架,是为了认可中学生在全人教育方面的成就,其中一个领域就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满足框架下的硬性要求,才参与“德育在于行动”的活动。这样的善举是否有意义?善举又是否一定要出于善心呢?

无论行善的动机是不是纯粹为了帮助别人,还是另有所图,善举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不妨思考:不是出于善心的善举如果被认为是负面的,为何有些人却认为善意的谎言是正面的呢?善意的谎言是以说谎的方式帮助对方,这类善行亦可帮助到他人。我认为我们既能接受善意的谎言,也应把心胸放宽,接受不是出于善心的善举。

即便人们是为了利益而行善,周围的人也可能因为他们的善举而受到启发。这种正面影响可能会扩大开来,产生连锁效应,促使更多人加入行善的行列。这不仅有助于推动行善的社会风气,也能够扩大受益群体,让更多人获得所需的帮助。

针对以上所举例子,飞越2.0框架鼓励学生行善,这在塑造每一代学生的善行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这样的框架,一些孩子也许终生都不会接触到义工活动,也不会有机会行善。或许一些学生最初的动机是出于现实考量,但后来通过体验行善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可能会逐渐喜欢上当义工,并开始为了造福社会和人民而积极行善。

此外,虽然行善目的是为个人利益,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它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即便行善的出发点不是纯粹出于善心,善举本身也确实帮助了社会,这也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善举做多了,行善者也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善心也会随之而生。

在我看来,善举的真正意义在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行善者的动机。无论动机是否纯粹,行善都有助于打造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社会。因此,我们应以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各种形式的善举,鼓励更多人加入到行善行列。当我们共同努力付出,就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