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

交流站:华文水平低落的迷思

字体大小:

最近,国人母语水平低落、双语优势不再的课题,在《联合早报》有许多讨论,有陈志锐的《如果双语优势变成单语“忧势”》、黄绍安的《群策群力缓解母语困境——回应陈志锐博士文章》;另外在交流站也有《母语,您还好吗?》《母语,我以您为荣》《华族文化传承堪忧》等好几篇。

对于这个课题的讨论,我是带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哀莫大于心死,再多的建议、再多的呼吁,都是徒劳。我从现实生活与职场的观察,感觉华文华语水平低落的问题几乎已无力回天。新加坡变成一个单语社会又如何?有问题吗?只要政府把国家治理得好,大家有工作做,有房子住,有饭吃,还可以不时出国旅游,周末假日越境新山消费,人生还有什么缺憾呢?

华文水平低落的讨论,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读者投稿,都是忧心忡忡提出许多如何力挽狂澜的建议,或指出问题的根源。然而,10多年了,国人的整体华文水平不见半点起色,反而是岌岌可危。我好奇如果将此课题置之于死地,是否会有重生的机会?

华语文水平低落的原因不在于缺乏有利的环境,不在于学习枯燥,而是一种“少我一个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大不了的?”,都是属于心态问题,所以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家长为什么送孩子去补习华文?那是因为要应付考试,并不是他们认为华文有多重要,或有多热爱华文。据悉华文补习市场非常红火,补习中心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一旦教育部宣布,学生升学,华文不一定要计分,相信全国最少有三分之二的补习中心要关门大吉。

我在一家华人老板的公司上班,与其他部门同事在即时通讯应用工作群讨论工作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用英文;其中有一位曾修读高级华文,我问她为什么也只使用英文?她说英文打字快,工作分秒必争。我在群里使用华文,看似鸡同鸭讲,但彼此沟通并无障碍。

每当看到年幼的孩子用流利的英语和年轻父母对话时,内心就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不和孩子讲华语呢?我们不是华人吗?上了小学,因为校园基本上就是一个使用英文的环境,每天接触英文自然就学会和学好了,不是吗?

学习母语到底有多重要?身份的认同?母语是我们的根?这些都太抽象了,而且这些重要吗?有什么利害关系吗?如果没有,务实的新加坡人当然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但如果说上大学,母语科目必须计分,这就有利害关系,也就不是你说喜欢不喜欢,要学不要学的问题了。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一味苦口婆心,恐怕终究一点帮助也没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