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年少日记》唤醒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

一部优秀电影能够引起我们共鸣,以及唤醒内心一些沉睡,甚至已经麻木的重要意识,特别是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作者提供)
一部优秀电影能够引起我们共鸣,以及唤醒内心一些沉睡,甚至已经麻木的重要意识,特别是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近日,通过朋友的邀请,我有幸去观看一部香港文艺片《年少日记》的预映礼。朋友事先为我打预防针,说这是一部关于青少年自杀的电影,节奏有点慢,也没有什么大咖级别的演员,听说导演获金马奖、金像奖和亚洲电影奖肯定为最佳新导演。其实,这些奖项对看电影的人根本不重要,真正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能够引起我们共鸣,以及唤醒社会上一些沉睡、甚至已经麻木的重要意识。

这次投函是因为看完电影后,心情长时间无法平复,除了心疼、愤怒等复杂的情绪外,还涌起一个念头,觉得必须唤醒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故事环绕一个传统的四口华族家庭展开,父亲事业有成,有身份有地位,母亲是个能照顾好家庭的好妈妈,也是出得了厅堂、善于社交的模范妇女。看似美好的家庭,却充斥着父亲的压力、责备甚至是暴力。电影中的两兄弟是故事发展的主轴,弟弟才华横溢,弹得一手好钢琴,年纪轻轻,就几乎达到专业水平。哥哥则是极端的反面,学业成绩不理想,也没有任何才艺,但心里却渴望跟弟弟一样得到父母的认同,无奈事与愿违。哥哥在种种的挫败感、家庭暴力、兄弟比较产生的自卑心理下,欲诉无门,最终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日记里,含泪留下一句:“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我是个垃圾。”

在学校课业的压力和家庭期望的逼迫下,许多儿童和青少年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但教师和家长真的有用心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吗?学习压力大时,是否应该鼓励而非责骂?成绩不理想时,是否应该关心而非与“隔壁家的小孩”比较?

在一切都还来得及时,是否应该做出改变?还是继续将他们推向深渊,直到事情无法挽回时,才像电影中的父亲一样后悔?像电影中的弟弟,哪怕在长大后,还时不时会自责,“为什么我不跟他聊天?为什么那时我不让他多抱一会儿?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把他当成家人?”

《年少日记》不单单是一部优秀电影,更是唤醒我们必须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记警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