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敏:银弹攻略仅是第一步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黄慧敏

成效是评估一项计划应否延续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但对于未来技能计划,衡量标准是什么?

听说上课还有钱拿,好友的母亲报读了基础英语课。可是几堂课下来,英语未见进步,倒是可怜的友人下班后还得给母亲“补课”。

阿姨申诉教课的洋老师口音重,年长学生听不懂,跟不上。教材丝毫不贴近本地生活,生硬地照搬课文,让一群连基本英语会话都不太灵光的年长人士无所适从。

不过在兴趣和“银弹诱惑”的推动力下,阿姨倒是咬牙坚持上课。

友人不清楚课程具体详情,只知道母亲是受益于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旗下的其中一个津贴培训计划。

劳发局津贴的好些课程口碑其实不差,但友人母亲的经历显示课程素质参差不齐。这类情况有多普遍,须要深究,因为它关系本地劳动力能否成功转型。

科技瞬息万变,牵动人们的需求和企业环境的改变。不论是企业或员工,只有跟上变革的步伐方能保持竞争力,尤其是在经济前景不容乐观的当下,自我提升,适应变革才是生存之道。

教育是确保国人跟上时代步伐的关键,本地教育制度从早期专注培育理工科专才,以及因材施教的多种学术源流,到如今讲求铺设多条成功途径、鼓励“老学生”重返课堂,每一个政策组合都有因应时代需求的考量。

近年推出的“未来技能”计划,是在本地劳动人口面临递减趋势的大背景下推出。延续劳发局津贴培训的理念,政府扩大了补助范围,今年初为所有年满25岁的新加坡人提供500元进修补助,并承诺定期填补款额。

未来技能委员会主席、副总理尚达曼对此计划有清晰的愿景。他前年在美国受访时指出,希望借计划提倡学府与企业间人员的流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实习,也鼓励工友回到学府提升技能。但他还有一个更远大的期望,即建立新社会风气,鼓励人们终身学习,为了兴趣重返课堂。

过去一年,不少学府已纷纷和企业建立联系,大力推动实习计划。为提倡学习,当局推出的课程津贴也不少。重金资助固然有助很多因经费裹足不前的人进修,但这仅是第一道门槛。

任何资助,令人最厌烦的就是条件一箩筐,结果受益对象因怕麻烦避而远之。未来技能委员会有意识地避开这一陷阱,采取开放态度。但可获未来技能培训补助的课程超过一万个,从如何用软件制表、商用华语等实用课程,到看似更像兴趣小组的水耕法和学泡咖啡,这些课程的素质如何鉴定?

从好友母亲的经历来看,确实令人担心,素质低劣的课程不仅浪费了政府补助金,也浪费了国人的时间。

教育部今年底将接手劳发局的部分职务,负责推动与统筹未来技能计划。教育部能否充分发挥其办学经验,整顿课程素质,令人期待。但除了优质的课程,要助工友提升技能,对业界的深入了解必不可少,教育部会如何兼顾这方面的需求,并同人力部和贸工部协作推进这项工作,值得进一步观察。

有了优质课程与资金,时间和精力是下一道挑战。听闻政府提供补助津贴,许多人重燃进修的热忱。身边无数朋友兴奋地“呼朋引伴”报名上课。可是每回充满学习热情的讨论,最终都得到同一个残酷的结论:没有时间。

要鼓励工作人士进修,还需开明的雇主。课程也需高度灵活,让人们必要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学习。只有当劳资政三方都站在同一阵线,政策才有望成功。

成效是评估一项计划应否延续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但对于未来技能计划,衡量标准是什么?

只专注于培训课程有否提高国人就业机会,目光短浅,也不够全面,更远不及打造终身学习风气这一宏大的目标。但一味统计多少国人报读课程,却又无法看出课程是否真有足够“养分”。要如何确保国库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新加坡有必要进一步思考,摸索答案。

在以上问题获得解答前,看来友人只能继续努力给母亲讲解印地安人的生活习惯,帮她完成作业了。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nghuimi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