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赟:从历史看移民融入的艰巨性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整理百年前太虚法师访新的资料时,看到在他演讲前,本地人往往会全场高唱中华民国国歌。当时的华文小学,也会集体背诵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这种政治效忠与在地身份之间的割裂,并不限于华人。本地印度裔与马来裔,在历史上也都曾面临身份认同上的激烈挣扎。

从移民东南亚的时间早晚与所受教育的区别来看,较早移民的土生海峡华人,早已融入当地文化,并接受西式教育,直接参与到殖民统治之中。另外则是一波波南来的、数量更为庞大的新客,他们多属于中下层民众,一般只接受过不多的华文教育,并会以方言为特征的地域、宗亲与业缘组织来形成松散的联盟。

领导这些新涌入的大量移民的华商或知识阶层,多接受东方教育,或虽受西方教育却保有中国文化。在清末民初,他们的国家认同并不特别强烈,对族属与地域乡亲的归属感,反而更为切实。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