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解严至今30年,经过蓬勃的民主化发展,任谁都不愿再经历白色恐怖。而由街头起家、历经风雨才走向执政的民进党更应该明白威权的可恶。然而,民进党二度执政以来,一手鞭挞讨伐他们口中的旧威权,一手仗着立院多数建构另一种新威权,在台湾“去蒋化”的当儿自行“蒋化”,这画面看在台湾民众眼里,应该无比讽刺。

但,情况果真如此吗?

台湾总统蔡英文自去年上任后,“转型正义”从不离口,“去蒋化”的脚步也未曾停歇。上周,掀起劳团强烈反弹的《劳动基准法》修法硝烟未散,执政的民进党旋即把搁置一年多的《促进转型正义条例》重新搬回台面,冷菜热炒。即使面对在野党和社会舆论的质疑,掌控立法院多数席次的民进党不顾杂音,意志坚决,迅速完成法案三读。

而就在昨天,民进党才刚完成《公民投票法》修法并宣称“还权于民”,就再次以立院多数优势,强行表决将《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修正草案》径付二读,连委员会初审都跳过,过去坚持的“程序正义”完全抛在脑后。亲蓝媒体《联合报》就批评,民进党接二连三的“粗暴作为”,说明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政府“徒有民主之名,实为新威权体制”。

有分析指出,尽管《促转条例》打着转型正义的旗号力求“去威权化”,其条文却流露出新威权的样貌。例如,该条例第14至16条规定,未来行政院下设的新机构“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促转会)可派员前往有关机关、团体或个人办公处所,进行“必要的调查或勘验”。若无正当理由规避、拒绝或妨碍调查,最高可处50万新台币(约2万2000新元)罚款。

当然,这样的威权走向其实有迹可循。民进党政府去年上台后不久就曾力推有侵害人权之虞的《保防工作法》,规定指定的保防人员可以进驻单位、调阅、临检、甚至查扣相关人与物,被外界抨击为白色恐怖复辟,结果因争议太大而暂时喊卡。

常对“转型正义”念兹在兹的蔡英文,自然藏不住喜悦。法案通过后的数分钟内,蔡英文就在面簿发表贴文,表明推动转型正义是民进党对台湾这块土地与人民的承诺,“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个理念上妥协”。

此外,毁弃或拒绝将政治档案移归公有者不但可处罚款,还会被判刑。促转会行政和司法权兼备,成为权力无上限的怪兽,这到底彰显的是更往前走一步的民主,还是“以暴制暴”的威权思维?

上述草案最大的争议点,就是将水利会改为公务机关,人事任命改为官派。明白台湾地方结构的人都知道,水利会掌控灌溉水源的分配和庞大资源(全台水利会资产现金总计756亿新台币),选举时更是动员桩脚的有力机器,故长期以来,水利会和农会的人事安排总是蓝绿必争之地。

最近,行政院推动的《资通安全管理法》也浮现同样嫌疑,赋予政府在“必要时”派人进入非公务机关检查的权力,被批扩权。最终政院无奈与绿委达成共识,删除争议性条文。

虽然蔡英文日前才表明,民进党修法“是政府向人民负责任的作法,这不是绑桩也无关政党考量”,但在一切都泛政治化的台湾,政府和政党的一举一动,无不与选举政治有关。更何况,回顾上次民进党首度执政时,水利会会长一职才由国民党时期的政府遴选机制改成会员直选,如今民进党却以“落实民主”为由恢复“民主倒退”的旧制,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难以令外界信服。

次日,身兼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在党中常会上,也宣示“台湾不再有任何政党,需要再背负威权统治的包袱”。她说,人民不会再因为痛苦的历史记忆而相互仇恨,“台湾会蜕变成一个不一样的国家,我们的民主,也会更往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