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介:友联活页文选

活页文选犹如一条通往中华文学的高速公路,它厚古也不薄今,文采一路飞扬3000年。(周维介∕摄)
活页文选犹如一条通往中华文学的高速公路,它厚古也不薄今,文采一路飞扬3000年。(周维介∕摄)

字体大小: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活页文选是过渡的产物,它一石得三鸟,既活络了教材使用的弹性、普及了阅读,也纾缓了学习者的经济负担,是文化困顿时的神来一笔。

“活页文选”一词,在我脑海停泊了五六十年,我却从来没有与它深交的意思。直到三年前与杨善才前辈缅怀上世纪60年代周末逛书店的好时光,才触醒了我遗留在桥北路友联书局某角落的记忆——那个不高的架子分隔成许多小格子,里头摆放着一份份不同篇名的“友联活页文选”——杨老听罢,静默离座,不旋踵就端出他收藏的四摞友联活页文选让我过瘾。

当年这些摆在格子里的篇章,赤裸裸不穿封衣,每份薄薄十页八页,售价一两角。低廉的价格,让我忍不住把它从格子里一一取出,看看到底是些什么冬瓜豆腐?原来多是文言篇章。我认识活页文选时,估计它的花期已过,读者路经,少有留步。

活页,是不装帧成册,可以随意分合的散页。买活页文选,如童年时买糖果,散买五分钱三颗,可快活半天。活页文选独特的教材功能,堪称是当年中华读书界很另类的阅读产品。

活页文选,也称活叶文选。我后来翻阅本地收藏的华校旧课本时,见过1955年出版的单行本《友联活叶文选》,它是友联版《高中华文》的前半生。我顺藤摸瓜求索,明白了“活页文选”兴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它先是以单篇零售的补充教材形式面市,火了之后,修成正果,向装订成册的完整课本过渡。友联活叶文选,走的是同一条路。

活页文选的始作俑者是何方神圣?有一种陈述:191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过“商务活页文选”,惜我尚无缘一睹它的面目。有的史料以为,“开明活页文选”是这种书品的先行者。它诞生于1928年,开创者是开明书局老板章锡琛。当年他为了拓宽学校用书的渠道,让学生以低廉的价格读到好文章,推出了它。

章锡琛忆述出版开明活页文选的缘起时,直白这是“很有创造性”的项目,这缘于当时的国文课本内容“不适合”,有教师决定只教常规课本里的若干课文,其余篇章便从别的书籍里选材补充。也有教师索性不用现成课本,自主搜罗篇章之后,用铁笔刻写蜡纸,再油印分发给学生。但这种处理方式有三大缺陷。其一是油印效果欠佳,字迹经常模糊不清;其二是刻写蜡纸时,无法避免错字漏字等谬误;其三,这种课本与讲义兼用的教材处理方式,使学生既要购买课本,还得额外支付油印讲义的费用,对一般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时人便有了单篇印刷出版的念头,既能让读者任意单篇选卖,也可让学校自主决定选用哪些活页篇章,再集体采购,可省却不少麻烦。这种由出版社编印单篇教材散卖的弹性处理,学子花两毫子便能解忧,一推出便受市场垂青。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明书局之外,北新书局、广益书局与上海儿童书局都先后推出各自的活页文选,多家争鸣,蔚为教材市场上一道特殊的风景。作家赵景深有个趣味比喻:售卖活页文选的高高书架,全都分隔成许许许多小格子,每个格子都标注编号,像似药材店满墙放置药材写上药名的小抽屉。当学校下单采购时,书店员工就得“爬高上低”,有如药材店伙计又上又下拉开不同抽屉抓药一般。当年本地书局是否也闪亮过这番风景,我无所知。老报人潘正镭为文提过,当年他经老师指点迷津,上友联买下不同的单篇活页文选,替补了手中旧版课本所无的新篇章。

友联活页文选,由香港的友联出版社负责编印,是五六十年代为本地读书界所熟知的活页阅读产品。友联活页文选每篇文章末页的左下角,皆有如是字样:“友联活页文选第X号 本篇计X页 定价一角”。所谓“号”,即是每个单篇的出版编号,等如索引,方便查找。杨老透露,他所见的友联活页文选,最大的编号是六百有余。

活页文选犹如一条通往中华文学的高速公路,它厚古也不薄今,文采一路飞扬3000年。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活页文选是过渡的产物,它一石得三鸟,既活络了教材使用的弹性、普及了阅读,也纾缓了学习者的经济负担,是文化困顿时的神来一笔。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