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康:懒得多说

表情符号今年庆祝诞生40年。(互联网)
表情符号今年庆祝诞生40年。(互联网)

字体大小:

最近开始习惯在回复短信或电邮时,以一个简单的表情符号(emoji)替代文字,简单有效,最重要的是有避免造成“言者无意,看者有心”误会的功能。

事实上,这原本就是今年庆祝40岁的表情符号发明的宗旨。1982年,美国电脑科学家斯科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在他所任职的匹兹堡大学实施表情符号时,希望它有助于防止数码通信中的误解,这表情符号随后通过学校的公告板系统(BBS)出现。

这个发明确实是电邮和短信不可或缺的成分,尤其是当我们几乎已经不再喜欢电话沟通或面对面谈话,发电邮和短信成了替代,而数码文字本身除非多花一些时间,要不然不会有太多情感,把要说的交代完就是。但这当中的最大问题是,一段无心的数码文字,有时会被误解成别有用意,特别是当我们每天有那么多的电邮和短信要处理,都只想快快用一两句话把事情交代完毕,直截了当有时难免“无情”,若结尾时加上一两个轻松的表情符号,即刻能将语气改变,看的/读的人会觉得轻松一点,非常有效。

有别于书信的私人信件和公函,前者一笔一画都显露写信人当时的情绪,即便是写错字划掉重新再写,都包含着情感,不像电脑或手机可以将错别字“一笔勾销”,不留痕迹。实体公函当然都是文件式的处理,不必有任何情感,就算是信用卡公司催你还债带有威吓笔调也是正常,绝对不必填上任何表情符号。电邮和短信不同,除了工作上的各种往来,大半也许是朋友之间的沟通,一个无心的用词,或被自动更改(auto-correct)功能换掉的字词,也许都会造成没有必要的误会。所幸现在手机短信有一道“撤回”功能,可将一时快手或冲动发出的短信迅速删除,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许多沟通灾难。

自己当然领教过这样的经历,很无奈地,莫名其妙地被误会,最后得打电话解释,但伤害已经造成,须要花时间弥补。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网民“吵架”,互不认识也可以在网络空间花时间大吵特吵,对一些人来说似乎很重要,对我来说都是奇怪兼无聊,但看这当中所使用到的表情符号非常丰富,尤其是那些不屑、讽刺,或生气的符号,真切代表了当事人当时的情绪,功能无量。

也许是生活压力大,现在很多事情真的懒得多说,就算心中不太赞同,只要不太委屈,我尝试有求必应,你说要这样要怎样我都尽量配合,无谓花时间谈原则或争取一些什么,甚至错不在我也不介意说声抱歉,因为到了某个生活阶段,已相当彻底了解不会凡事都永远顺心顺意,我宁愿花时间细心经营自己的生活,自己向自己交代,自己和自己吵架,都好过和一些不太相干的人交换太多的情感,浪费生命和时间。那些,都可用表情符号应酬。

突发奇想,若有一天能完全以表情符号取代文字,撰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或报道,或许会有更大的表达能力,读起来会不会有更多的领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