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南洋文摘》 告别周星衢基金会

《南洋文摘》创刊词写道:“我们需养成马来亚意识,也要养成南洋意识。”(互联网)
《南洋文摘》创刊词写道:“我们需养成马来亚意识,也要养成南洋意识。”(互联网)

字体大小:

周星衢基金会成立近20年,为推广华文文化、教育和语言做出贡献。基金会曾策划与出版多套儿童绘本、人文经典、华文教育等丛书;也曾邀请名家到新加坡演讲、办展……如今随着大众书局被香港倍哲资本收购,周星衢基金会将在12月31日结束营运。

大众书局于11月1日全面被香港投资公司倍哲资本收购后,周星衢基金会也将在12月31日结束营运。

周星衢基金会将在12月2日(星期六)下午2时于国家图书馆大厦16楼观景阁举办“《重温〈南洋文摘〉:回顾半世纪前的星马社会》新书发布会与周星衢基金告别会”。

《重温〈南洋文摘〉:回顾半世纪前的星马社会》一书回顾世界书局创办的文史月刊《南洋文摘》(1960-1973),从中窥探新马与东南亚各地的文史和社会发展。

由本地知名报人郭史翼主编的《南洋文摘》,1960至1973年间共出版168期。(互联网)

四个角度导读新书

1960年,在世界书局创办人周星衢的支持下,报人郭史翼主编《南洋文摘》,13年内出版168期,刊载逾4000篇文章。发布会上,本地作家张曦娜、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前馆长李金生、文史研究者李国梁与温昌将从教育、史话、人物与马来文化等四个角度导读此书。

《南洋文摘》电子版收藏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电子资源库“周星衢藏书”(Chou Sing Chu Collection)。

《南洋文摘》创刊词写道,二次大战之后许多东南亚殖民地脱离宗主国独立,生活在南洋一带的华人也顺应时代的变迁,将中国第一、居留地第二的意识,转变为居留地第一、南洋第二、中国第三,脱离侨民的身份。《南洋文摘》的创立是为了让新马读者深入认识马来亚与南洋,除了“养成马来亚意识,也要养成南洋意识。”

周星衢基金会是大众集团前总裁周曾锷以父亲周星衢名字设立的基金会,2004年成立,旨在推广华文文化、教育和语言。2014年起,基金策划与出版多套儿童绘本、关于新加坡华文出版业发展、人文经典、华文教育等丛书。基金会也曾邀请散文家董桥到新加坡演讲,举办上海作家金宇澄的文学与版画展,多年来也针对本地青少年举办写作与书法比赛。

让华文书走进校园

为了培养新一代华文读者群,基金会于2018年启动“校园图书馆赞助计划”,为个别小学量身定制供书服务,已有70所小学受惠。周曾锷曾说,这项赞助计划的目的就是要让华文书走进校园,并为年轻一代保留阅读纸本书的乐趣。

2016年基金会出版《致读者:新加坡书店故事1881-2016》梳理新加坡书店业历史;2019年基金会重新整理本地早期作家鲁白野散文著作,重新编注出版《马来散记》《狮城散记》。这两套书都入选年度早报书选书单。

基金会执行董事曹蓉受询时说,周曾锷多年来独立支持基金会,花费超过千万新元,如今功成身退,没有遗憾。她拒绝采访要求,同时表示告别会不接受媒体采访。

周星衢基金会可说是因大众书局而生。大众书局前身是1924年在新加坡成立的正兴公司,距今已有99年历史。创办人周星衢从中国上海南来新加坡,先后创立正兴公司、世界书局和大众书局。正兴公司1935年并入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又在1994年并入大众书局。1997年5月至2015年5月,大众书局以大众控股有限公司之名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之后除牌成为一家私人有限公司。

今年6月,大众关闭马林百列的门市店,也撤出本地学校贩卖部市场。11月1日,大众全面被香港投资公司倍哲资本收购,新业主承诺,接手大众后,“公司的核心价值、营运方式和提供的服务将不会改变。公司对出版质量、客户满意度的承诺以至对文化传承的追求始终如一。”

大众集团前总裁周曾锷(左)与父亲周星衢(大众集团创办人,1905-1986)的铜像合影,摄于2016年。(档案照)

高龄86岁的周曾锷已经正式退休,据了解他不会出席来临的发布会。

周曾锷经营书业,并通过基金会鼓励华文阅读,支持文史研究。大众书局从新加坡起家,在马来西亚与香港发展,从售卖书籍扩大到顺应市场变化加入各类货品的书店与杂货零售店,大众集团也投身教育领域。大众每年在吉隆坡举办的海外华文书市是当地的文化盛事。每年海外华文书市也在新加坡举办。

2016年周曾锷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曾说:“没有铜臭,哪来书香?”

文化事业如果不赚钱,就必须仰赖其他商业行为支持下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