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诗意之旅——观“风呼呼地吹”音乐会

字体大小:

屠妖节长周末,一些人往国外溜达,我则留在新加坡,走了一趟诗意之旅,观赏11月13日假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室演出的“风呼呼地吹”音乐会。这场结合绘画、音乐及文字的音乐会由新加坡作曲家梁洁莹统筹、策划、作曲和演奏。印象中以诗为主的演出深奥难懂,大多以朗诵的形式进行,所谓“多元”演出有时会出现“大杂烩”的现象,观众边听音乐边看屏幕或动作,容易引起“疲劳轰炸”。对此演出,心中虽有些许忐忑,但也充满好奇。

音乐、绘画和诗文相互衬托

历时一小时的音乐会按照诗文的内容分为四部:“序”“情感与感官”“大自然”和“蓦然回首”。曲目的挑选与编排以新加坡诗人的诗为主,不同年代的诗作有:陈志锐的《如音随行》、英培安《哀伤的儿歌》、杜红《我的笔》、南子《落叶》、周粲《星星与我》和《风筝》、陈维彪《恐龙》及文恺《心愿》。原创曲目共10首,除了开场曲《寻梦》之外,其他九首曲子都有相应的诗文搭配。音乐会虽然没有诗歌朗诵,但诗文展示前的一段段简短感言以旁白叙述,大屏幕配上图片以及画家陈晓薇为四首诗创作的彩色版画,牵引观众进入一个沉淀的空间。音乐、绘画和双语诗文平行进行且相互衬托,美感和整体节奏掌握得当,没有违和感。“风呼呼地吹“的主题与曲目的衔接也十分融洽,能看得出梁洁莹对节目编排的用心。

乐器编制以简单的钢琴(梁洁莹)、小提琴(黄恂韵)及大提琴(徐君翔)呈现,这“天然的”乐器组合加上三位演奏者的无比默契,恰当地营造出室内乐的亲密氛围。看似人数上的“劣势”并没有限制对音乐层次表达的追求。比如徐君翔在演奏《哀伤的儿歌》时,那充满张力且情感饱满的大提琴声,仿佛把我带到“那个年代、那些人、那点事”。那个我从没经历过的年代,没有见过的人,我从未接触过的事,伴随着屏幕上英培安的诗词触碰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还有那不计其数须要面对现实的无情而感到无奈、悲愤与彷徨的追梦人们,一个个出现在我眼前,心中顿时有着莫名的震撼。

梁洁莹的音乐扣人心弦,时而激昂时而深邃。身为新加坡最大包容性乐团——紫色交响乐团的导师之一,她也邀请三名弦乐学员参与演出,演奏六重奏曲目。配合《心愿》诗文的内容,在演奏前播放了一段孩子们与母亲们对彼此心愿的对话。孩子问:“妈妈,你会高兴吗?”在一般家庭里看似理所当然,但对特需孩子的家长来说,这句话也许是一种奢侈。三名特需青年(小提琴手陈曦、中提琴手伍桐烯和大提琴手陈家恩)毫不怯场,与导师们同台演奏两首曲子,并加演一首弦乐四重奏《后会有期》,为音乐会画下完美的句点。

“风呼呼地吹”音乐会巧妙地结合文字、音乐、与绘画,为我们展示了文化人以其细腻和敏锐的洞察力,关心社会及人文发展。音乐会也激发我们勇敢去想象,并追寻和塑造自己的梦。感谢梁洁莹与朋友们,让我当了一个下午的文青。

(作者是华乐团指挥、音乐工作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