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四大学生提倡网络善举 身体力行改善网络文化

#Superkind团队包括四名来自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学院的学生:郑有恒(前排右)、陈威(前排左)、许瑞敏(后排左)和苏琴(后排右),共同推动网络善举。(唐家鸿摄)
#Superkind团队包括四名来自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学院的学生:郑有恒(前排右)、陈威(前排左)、许瑞敏(后排左)和苏琴(后排右),共同推动网络善举。(唐家鸿摄)

字体大小:

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建立起的社会秩序,在网络世界要如何建立与延续?四名南洋理工大学学生发起名为#Superkind的活动,通过青少年熟悉的语境、游戏、测试和互动分享等,拉近距离产生共鸣,一起营造温馨友爱的互联空间。

网络环境日益成熟,在真实生活外,人们早已开辟出第二世界。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建立起的社会秩序,在网络世界要如何延续?四名来自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学生郑有恒(26岁)、许瑞敏(23岁)、陈威(24岁)和苏琴(25岁),意识到网络善举(cyber-kindness)的重要性,发起名为#Superkind的活动,通过青少年喜爱的语境和方式,迈出打造亲善网络环境的第一步。

玩游戏打破传统说教

青少年对于网络健康课题并不陌生,作为品格与公民教育(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简称CCE)课程的一部分,在学校活动中常有提及。然而根据四人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反馈,发现学生对于内容重复、枯燥乏味的说教形式提不起兴趣,网络霸凌讲座很容易沦为形式感参与,并没有真正改变认知。相反地,青少年渴望的是有趣、年轻化的呈现,并给出清楚引导。

在了解痛点与需求后,#Superkind团队制作了一系列针对13至18岁青少年的推广方案,早前他们去淡马锡理工学院和圣安德烈初级学院宣传,通过游戏、性格测试、互动分享等形式,让学生自发参与,共同探讨网络善举话题。

在淡马锡理工学院的分享会,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卡牌游戏。(唐家鸿摄)

性格测试分析用户优势与短板

近两年类似于MBTI、DISC等性格测试,是年轻群体的热门话题。团队以此为灵感,设计了一套名为#Superkind Auras的网络性格测试(点击链接,测一测你的网络人格类型)。测试结果将网络性格归纳为四类:噪音盒、忍者、监督员和小丑,并分析个别优势与短板。

#Superkind Auras的网络性格测试,将网民分为四大人格。(受访者提供)

考虑到性格测试在年轻人群体中传播度高,是很好的话题。团队希望借助这种方式与青少年拉近距离,产生共鸣,通过人格分类增加参与感和代入感,在此基础上给出每种人格相对应的“网络冲浪”建议。

活动现场的秘密聊天室。(唐家鸿摄)

活动现场还设有秘密聊天室(secret chat booth),一边让人分享自己被霸凌或霸凌别人的过往,以及上网时遇到的不愉快经历,另一边有辅导员在旁倾听给建议。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校园分享会现场也邀请具有正向传播影响力的网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故事,分享如何应对网络霸凌,营造温馨友爱的互联空间。

邀请到具有正向传播影响力的网红分享。(唐家鸿摄)

青少年易受网络留言影响 别当加害者

谈及做此项目的初衷,郑有恒表示,自己曾是受害者,也当过加害者,感同身受青少年的心路历程,也发自心底渴望建构一个友善的网络空间。“因为我之前总被人家说胖,无论线上线下都有,时间久了就会不断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超重。另一方面,我也因为在脸书说别人坏话被叫去见老师,事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就去道歉,至今还是好朋友。通过这些经历,我能体会到两方面的心情,有时可能霸凌程度没有很深,但不代表没有造成伤害。无论轻微或严重,都需要被注意到。”

许瑞敏的经历是在中学时期,有段时间收到社交软件上很多匿名留言,是对于自己的评价。那时很敏感,读了这些留言觉得很困扰,一直在想是不是真的,担心别人看自己的目光,后来通过朋友开导,走出了低谷。

抛开说教,通过游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网络善举理念。(唐家鸿摄)

在他人账号下不礼貌的留言,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说别人的坏话,无论是明确的暗示或谩骂,都是网络不文明行为的体现。郑有恒也注意到,青春期因缺乏固定价值观,不懂分辨对错,青少年容易受他人怂恿,或跟着朋友“人云亦云”,传话转发的行为让不文明言论在网上发酵。

郑有恒说:“很多网络课程告诉学生不要做什么,但我们希望用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去创建友善的网络环境。网络善举包括礼貌用语,善待他人,予以尊重。或以积极正向的留言鼓励他人,对于恶言伤害及时举报制止,勇敢站出来为遭受网暴者发声等。”

校园分享会现场的照片墙,吸引来拍照人流。(唐家鸿摄)

推广善意 培养网络善举意识

建立文明的社会制度依靠从小教育,也依赖大众共同维持,传播网络礼仪亦是如此,但也不乏挑战。#Superkind团队认为,随着“触网”年轻化趋势,小朋友很早就开始用手机,一直沉浸在网络环境中,等于暴露在各种好坏掺杂的言论环境下,应该由谁来教导网络礼仪?如果遇上缺乏网络素养,对科技不太了解的父母,很难准确了解认知网络生态。学校讲座很容易因为说教产生距离,最好的方式还是同龄人之间,自发性地建构文明礼貌的网络生态。这也是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有渴望也有责任要去做的事。

万事开头难,郑有恒认为在亚洲处境中,人们普遍羞于表达。“很多人会觉得不应该在网上霸凌人,但不会觉得应该在网上对别人表达善意。尤其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公开称赞、鼓励人的习惯,就像西方人见面打招呼问候,或亲子间说‘我爱你’,会觉得害羞,不太敢讲。但只要坚持做,慢慢踏出舒适圈,经常表达就会习惯。希望年轻人可以慢慢培养起网络善举的意识,无论大小都是好的开始。朋友之间互相鼓励,把这个行为变成习惯,延续下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自然形成一种网络文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