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代嫡长孙 成长背负“孔子”压力

孔垂长认为社会变迁快速,人心变得非常急躁,推广儒学面临一些挑战。(吴先邦摄)
孔垂长认为社会变迁快速,人心变得非常急躁,推广儒学面临一些挑战。(吴先邦摄)

字体大小:

出生于台湾的孔垂长是孔子的第79代嫡长孙,特殊的血脉曾让他在成长岁月中,感到抗拒和有压力。在耳濡目染下,他开始涉猎儒家学说,并负起弘扬孔孟文化的使命。他认为儒学思想须与时并进,才能在当今时代推广开来。

祖先是孔子,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49岁),成长时背负着压力。不过他认识孔子的方式,与你、我,没有什么不同。

1975年出生于台湾台北市的孔垂长,是台湾前“考试院院长”孔德成之长孙。父亲孔维益去世时,孔垂长仅14岁。孔德成2008年辞世,隔年时任台湾总统马英九发布聘书,聘孔垂长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这么多年来,孔垂长除了参与孔子诞辰释奠大典,也肩负孔孟文化交流及相关参访活动任务。

孔垂长因为来本地参加新马印祭祖大典,难得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温文尔雅的他透露:“就像大家一样,我小时候从故事书或台湾学校教科书里的论语接触到孔子。”他说家中大人也会聊孔子,但没特别对小孩讲什么。“大人聊天,我们小孩就坐在旁边。比较特别的是除夕夜,家中长辈会取出一尊孔子雕像摆放在饭桌上,全家从长辈开始,轮流跪下来磕头,仪式完成后才吃年夜饭。”

孔垂长说自从祖父不在之后 ,这个仪式也就停了,但家中还是有一尊孔子雕像,不过是比较现代一点的。他会教导自己的小孩,向孔子像行礼,知道自己的老祖先。

孔子后人使命难违

对于自己特殊血脉的文化意义,孔垂长勾起回忆缓缓坦承:“成长过程中知道自己有个与生俱来的使命时,是有些抗拒的,但只能无奈接受,这就是命运吧!”

2023年4月孔垂长在中国山东曲阜尼山圣境,为首届孔子文化春会崇圣成人礼致辞。 (受访者提供)

他说很多人知道孔子是他的祖先,会好奇地问很多问题:“小时候不会很认真去思考祖先是孔子这个问题,因为觉得太遥远了。也不觉得身为孔子后代,有什么特别的。有时家中来了长辈,言谈中发现他们对你的期许,要做一些伟大的事,因为你的祖先是孔子,其实听多了会觉得烦 ,认为大人把一些无形的压力加诸在我们身上。”

孔垂长从小到大并没有受过特别的儒学教育,相对于祖父、父亲及叔叔孔维宁对于国学的精研,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的他学商,曾从事市场方面的工作。孔垂长曾与祖父同住多年,但祖父没要求他钻研孔学,而是顺其自然。开始主持家祭后,孔垂长意识到自己的孔子嫡长孙身份,开始涉猎儒家学说,自我养成。

他说:“爷爷去世后我接任奉祀官,爷爷当年一些学生念旧,很愿意帮我,所以学到很多,包括待人处事的态度。”他认为孔子的学问不是一门学科,比较偏向修身养性,让人学做人处事的道理,跟生活结合起来。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孔子在那个时代,不拘泥于成规,能相机行事,依时而定。

孔垂长说:“这个时代让我有弘扬孔子思想的机会,他的思想很适合用在我们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这也是儒家学一个比较有魅力的地方,就是跟整个生活联系在一起。”

让子女自然接触儒学

孔垂长自小从祖父、父亲、叔叔身上,学到要以礼待人。他认为也许个性使然,晚上几乎没出去应酬:“除非是很公开的场合。我私下约朋友吃饭或喝茶都是中午、下午,是非常好的一个生活作息,非常健康。”

孔垂长(第二排左四)出席于台北孔庙举行的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3周年释奠典礼。(受访者提供)

孔垂长有一对青春期的儿女,他与太太没刻意让孩子学儒家,只是让他们自然而然去接触,慢慢培养出兴趣,他认为这比强逼着孩子去学来得好。儒家学说有九个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对他来说,仁爱精神是儒学精华。唯有发扬仁爱精神,人类才能敬天爱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价值,强调推己及人,方能达到社会和平。

目前全职在海峡两岸推广儒家教育,孔垂长不讳言地说,社会变化太过快速,人心变得非常急躁,尤其是年轻人,推广上多少面临一些挑战。他认为儒学跟西方宗教不一样,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必须仰赖大家发自内心的一个行为。“儒学比较没有一个教义,没有强制的约束性,所以推广上可能会比宗教缓慢一点。这几年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快速变迁的时代更需要儒学思想,但儒学思想在结合这个新时代的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因为很多人一听到儒学,一提到论语、孔子,还是有一个很刻板的观念,认为是循规蹈矩、严肃的老学究。对于一些人的误解,我们还要再努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