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三原则 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字体大小:

9月学校假期快到了,你会否跟孩子一起去自然公园走走?保育工作者洪慧芳讲解看到野生动物时应遵守的三个原则,提醒我们岛国变身“大自然里的城市”不单单需要硬件设施,国人对于野生动物的尊重和认知也是关键。

 

“在榴梿旺季看到有人拎着空的大购物袋来到自然公园,很可能是为了捡免费榴梿……”保育工作者洪慧芳博士半打趣道,随即认真解释这种行为的不妥。“但这么做其实是剥夺了野生动物的食物。我们不该喂食动物,也不该和它们‘抢’东西吃。”

洪慧芳是专门研究莱佛士叶猴(Raffles' banded langur,学名Presbytis femoralis)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她在保育基金万礼自然(Mandai Nature)担任研究科学家,也是珍·古德教育与保育协会(Jane Goodall Institute)新加坡区主席。国家地理安排她录制播客系列“Expedition: Earth”(远征:地球)的其中一集《共存》(Coexistence),讲述岛国从花园城市蜕变为“大自然里的城市”(City in Nature)之际,人们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配合播客的推出,记者和其他媒体受国家地理之邀,随洪慧芳一起走入汤申自然公园,寻觅被列为极度濒危的物种——在本地仅68只的莱佛士叶猴的踪影。

洪慧芳认为人们自然会关注濒危物种,看到可爱的动物也特别喜欢,反之对于不太罕见或讨喜的动物,可能不屑一顾。例如长尾猕猴和莱佛士叶猴一样面对路杀(roadkill)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等威胁,但人们可能觉得长尾猕猴数量多,而且长得“挺凶的”,所以不必理会。

洪慧芳说:“我们不应该对动物存有偏见,但人们这么想也很正常。偏见其实源自我们对动物的观念。”

媒体不时报道猕猴、野猪在组屋区出没的消息,国人近年似乎比较常接触野生动物。洪慧芳解释原因有二:首先是我国以大自然里的城市为目标,逐步打造对野生动物更亲善的环境;另一原因是动物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洪慧芳说:“树林被清除了,动物可以去哪里?不就是到马路上,或者住家附近。我们越来越常看到野生动物,不只是因为我们让环境更适宜它们,在某些地段也是因为它们没地方可去了。”

保育意识应从小培养

看见野生动物时应作何反应?洪慧芳认为国人这方面的认知不足,她建议可从学校课程内容着手,让学生从小培养保育意识。“早点开始接触野生动物,就不会害怕大自然。”

反之,要是学校没有提供机会,家长又少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如认为“泥土很脏”“野生动物很危险”),孩子可能对野生动物产生恐惧。

洪慧芳指出,媒体在这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报道野生动物与人类接触的新闻时应提供背景资料。“打个比方,要是发生猕猴咬人的事件,不应该只是针对这起意外,还要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背后的缘由是什么?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否则那些很少接触动物的读者可能误以为动物很危险。”

谨记三原则

自冠病疫情暴发后,走进公园和自然公园的国人有增无减,洪慧芳认为现在是公民教育的好时机。她提醒,无论是进入绿色或“蓝色”地区如潮间带,都应该遵守以下三原则:

一、保持原状

尽量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乱丢垃圾,不采摘植物或带走任何动物。记得你进入的是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那是属于它们的家。就像我们去到别人家里不会拿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进入公园和自然园区时也不应造成破坏或擅自拿走什么。

二、保持距离

别太靠近野生动物。我国大部分野生动物的体积都比人类小很多,在它们看来,人类是庞然大物,所以可能感觉害怕。

我们和陌生人之间要保持社交距离,和动物也一样要保持安全距离,不让动物感觉自己受到威胁,有助避免不愉快的互动。洪慧芳说:“我们可能害怕看到一些野生动物如鳄鱼,但它们其实更怕我们。”

三、不喂不抢

公众喂食野生动物或许是出于好意,例如担心动物不够东西吃,但喂食有许多不良后果,包括影响动物的觅食行为,对动物的健康也不好。

研究显示,树林里有足够食物,可供动物食用的品种有数十个。洪慧芳说:“人类不去喂食,动物反而吃得更健康。你或许觉得喂食一次没什么大不了,但动物可能因此觉得以后能依赖人类,何必爬树采摘水果?看到有人,走过去就会有东西吃。这样也会影响动物和其他公众的互动。”

更理想的做法是避免打扰动物,从远距离静静欣赏它们就好了。当然也不应掠夺它们的食物,像榴梿、相思豆和其他花草果叶,都是野生动物重要的食物来源。

上网听国家地理探险家的故事

“Expedition:Earth”播客系列邀约12名国家地理探险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s),让他们从不同面向讲解保育课题。除了洪慧芳,还有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海洋生物学家、生物科学家、保育摄影师、潜水摄影师,专注于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专员,以及建筑师兼工程师等;播客主题涵盖湿地、鲨鱼、湄公河以及非法囚鸟贸易等。

你可以上网(linktr.ee/expedition.earth)听12名探险家的故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