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

中国特稿:汪辜会谈30年两岸共识路漫漫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1993年4月27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右)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左)在新加坡海皇大厦举行会谈,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深长。坐在汪道涵右手边的是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档案照片)
1993年4月27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右)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左)在新加坡海皇大厦举行会谈,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深长。坐在汪道涵右手边的是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来临的星期四(4月27日)是1993年“汪辜会谈”30周年的历史性日子。当时,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的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海皇大厦举行会谈,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30年后,两岸越走越远,“九二共识”究竟是否存在过也被质疑。30年前的汪辜会谈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为后世留下什么实质作用?海协海基两会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海峡两岸今天分治的局面,是1949年中国国共内战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1980年代,国民党政府仍坚持与中共“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但在1986年开放台军中的大陆老兵返乡探亲。

上海东亚研究所助理所长包承柯教授受访时向《联合早报》指出:“当年两岸在政治上互不承认,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随着大陆老兵返乡而名存实亡。大陆老兵返乡热潮带动了两岸民间的交流,也衍生出偷渡客的现象及两岸文书认证等事务性问题。”

1990年7月,国民党政府内部达成了放弃对中共“三不”政策的共识,决定成立政府专责机构(即后来的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及设立“中介机构”(即后来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来处理两岸交流问题。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