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52%青少年坦承遭遇网络危害

本地最新调查显示,约58%的受访者自身曾经历,或知晓身边亲友遭受网络危害影响。(示意图 / 王彦燕摄)
本地最新调查显示,约58%的受访者自身曾经历,或知晓身边亲友遭受网络危害影响。(示意图 / 王彦燕摄)

字体大小:

近六成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坦承,曾亲身经历或有亲友遭遇过网络危害,而这个现象有年轻化趋势。此外,四分之三的人对于可能具争议的课题选择不发言,可能造成寒蝉效应。

非盈利组织新加坡妇女发展与支援组织(SG Her Empowerment,简称SHE)委托调研机构RySense,在5月29日至6月12日向1056名15岁以上的新加坡居民展开线上调查访问,以了解网络危害的趋势和影响,并探讨现有求助机制是否足够。

调查显示,约58%受访者曾自身经历或有亲友遭遇过网络危害,而且年龄越小的群体,受害人数越多。其中,15岁至24岁受访者中,52%自认是网络受害者,65%表示有亲友受过网络侵害。这个情况令人关注。

根据调查,受害者经历的网络危害有九大类:性骚扰、网络霸凌、盗用身份、诽谤、涉图像性侵犯、网络盯梢、施压行动、仇恨言论,以及恶意公开他人隐私。女性青年更易遭受网络性骚扰,人数比男性青年多一倍,达22%。

对于遭受网络危害的原因,约36%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自己曾在网络发表个人意见;其次是因个人体态、种族,以及性别而引起。

与预想中的情况一样,人们更常在使用频率高的社媒平台或短信手机应用遭受网络侵害,依序是脸书(45%)、WhatsApp(30%)、Instagram(24%)、Telegram(13%)、YouTube(12%)和TikTok(12%)等。

两成认为网络危害是生活常态 三成认为没必要投诉

在网络受害者当中,四成经历过身心创伤、企图自杀,以及担忧个人安危等严重冲击;四成选择减少花在社媒平台的时间,或停止在网络发表意见;两成的人则称生活未受影响,甚至认为网络危害是生活常态。

针对种族、性别和政策等具争议的课题,四分之三受访者无法自在地在网上阐述个人观点。为避免受到网络危害,约66%的人会自我审查言论,约68%则选择脱离网络世界,以求自保。调查报告指出,这可能造成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

面对网络危害,约三成受害者认为,自己的遭遇不足为道,没严重到须向平台通报,或采取法律行动。有些则认为,通报将花费许多精力,成本也很高,因此作罢;有人则觉得伤害已造成,因此默默接受,或觉得无须小题大做。

SHE董事会成员、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瀚毅博士说,这份调查显示,民众已逐渐将网络危害视为稀松平常的事,并将脱离互联网当成规避风险的方式之一。“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当然也不是社会应有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这些调查结果对民众有所启发并采取行动,从而更好地保护网络受害者,为大家创造一个安全的数码空间。”

针对“寒蝉效应”的可能长远影响,SHE首席执行官托尔(Simran Toor)受询时说,这可能影响网络交流的质量并造成失衡,导致舆论倾向一边,最终只出现较为大胆的观点。

调查报告建议,社会各界应携手合作,通过公民教育,让更多人识别网络危害的类型和影响,并了解如何通报及寻求帮助。此外,也应重视网络危害逐渐常态化的趋势,同时关注时下青少年所受到的网络冲击。

律政部和新加坡管理大学杨邦孝法学院将在9月25日至27日,举办三天的网络危害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讨论应对策略,以辅助现有的措施和法令。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