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夹在中西之间 香港防疫陷两难?

香港新一轮疫情暴发,其中葵涌邨病例激增。香港政府22日起围封该区“映葵楼”,楼内居民禁足五日。(中通社)
香港新一轮疫情暴发,其中葵涌邨病例激增。香港政府22日起围封该区“映葵楼”,楼内居民禁足五日。(中通社)

字体大小:

有着旋风式传播能力的奥密克戎本月袭港,过去只有零星病例的香港最近每日新增过百,港府如临大敌再度收紧防疫政策,这也使香港防疫策略再次成为争议焦点。

彭博社今天引述香港欧洲商务协会的一份报告草案称,香港的零容忍策略使大量国际员工和高管出走,并预计其规模“可能将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

报告说,作为亚洲金融中心,香港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隔绝状态可能持续到2024年,最可能的情形是要等到中国大陆完成mRNA信使疫苗的研发,并为14亿人口接种之后。

这个代表了约2400家在港欧洲企业的商会并非首次对香港防疫发表评论。商会去年8月中旬就致函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公开批评严厉的防疫政策将威胁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促使部分公司考虑撤出香港。

香港欧洲商务协会去年8月就致函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公开批评严厉的防疫政策将威胁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彭博社)

曾与香港经贸、金融业有着密切活动的欧美国家过去一年陆续进入“与病毒共存”,香港背靠着的大陆则依然坚持“动态清零”,原是中西合璧、左右逢源的香港变得左右为难。它选择靠向大陆,防疫措施给在港跨国人士带来诸多不便,自然在国际上饱受批评。

选择与大陆通关

根据路透社报道,越来越多的猎头公司和行业高管称,有更多外籍人士因防疫措施而考虑离开香港,全球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律师事务所的许多员工,也可能在一季度领到年终奖后离职。

香港美国商会最近进行的一项会员调查显示,超过40%的受访者称,他们有更大可能离开香港,大多数人认为国际旅行限制是首要决定因素。还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访高管在填补一些职位方面遇到困难,并延迟了在香港的投资。

香港英国商会去年12月公布的调查也显示员工的变动率异常高。调查指出,约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一直在香港寻找新员工;70%的受访者表示在将人才带到香港方面遇到困难。

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香港对外籍人才的流失也不是毫不在意。据《金融时报》去年12月报道,香港金融局高级官员曾自掏腰包送礼,以安抚对隔离措施不满的外国银行高管。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当时接受香港《经济日报》采访时说,理解跨国企业的难处,并特设专责团队,协助金融机构员工到港的检疫安排,包括在隔离期间送酒、美食到检疫酒店,希望外国银行高管们“不会太生气”。

尽管如此,香港在整体的防疫措施上却越来越向北京看齐。林郑去年10月5日在讨论相关话题时就对此作出了明确的选择:恢复香港与大陆之间的免隔离通关,比国际商贸往来更为重要。

然而,随着奥密克戎在香港社区的大规模出现,持续讨论了数月的大陆“通关”目前看来又变得遥遥无期,这使得香港落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与大陆通关难成,又一直饱受外商批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愈发受威胁。

香港内部压力

除了外部的舆论和人才的流失,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香港内部对“清零”的防疫措施能承受多久,也让人打一个问号。

《纽约时报》前天在报道中引述当地一名啤酒厂创办人说,商品、租金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封锁措施使香港成为最难经营的市场之一。

香港货运物流业协会表示,21天的隔离期和消灭奥密克戎的目标造成了空勤人员短缺,这很可能导致物价在未来几周内上涨30%至40%。

林郑本月12日已发出预警称,由于香港的空运承受力大幅下降,后果很快会显现,包括生鲜食品、电子产品、药品等依赖空运输港的商品,价格可能飙升,甚至出现缺货。

同时,当地晚上六点前关闭堂食等防疫措施,也令餐饮业备受打击。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说,自新措施推出后,餐饮业本月生意已急降四成,他预计三至四月淡季时会出现结业潮。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预计三至四月淡季时会出现结业潮。图为当地一家韩国烧烤店。(路透社)

当地旅游业更是雪上加霜。据香港01消息,皇家加勒比游轮﹙Royal Caribbean﹚因当地严厉的防疫措施,计划“撤船”,把在港邮轮调往新加坡,这也意味着去年10月起该公司推出的“公海游”或会暂停。

此外,香港采取的严格防控措施,也正在考验着当地民众的忍耐力。港府周二决定将新界公屋逸葵楼的围封期延长,这个被称为是香港迄今为止出台的最严厉的一项措施让市民叫苦不迭。

大楼住户诉苦称,对延长感到崩溃,担心会变成“困兽斗”。他们还提到,检测分流安排混乱,每天要排队等候逾一小时。检测时间每天都变,无法预知。

被封楼的住户诉苦称,检测分流安排混乱,每天要排队等候逾一小时。(彭博社)
香港采取严格的封楼防控措施,正在考验着当地民众的忍耐力。图为围封期被延长至周五的逸葵楼。(中新社)

林郑对此表示,完全明白受影响居民的不开心和焦虑,但她希望大家能谅解。至于检疫乱象,林郑则回应说“调动了来自10多个部门......超过1800名同事参与,也动员了一共六个检测承办商在葵涌邨各处设立了10个流动采样站”。

香港01新闻昨天发表署名文章称,特首无疑在数据上很好的掌握了防疫工作的情况。然而,为官者要明白市民的感受是具体而实在的,若防疫、检测及检疫工作的效果未如理想,最终一系列的数据对于他们而言其实都只是冷冰冰的数字。

文章还说,政府官员若真的和市民身同感受,便应该明白,除了叫市民体谅之外,社会更需要的是见到政府工作的具体成效。

向左还是向右?

在经济民生和生命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是冠病病毒带给各国政府的最大考验之一。香港在两者的夹缝中,是否有调整政策的必要和空间,也引发舆论探讨。

香港欧洲商会在去年的公开信中就建议香港政府接纳与病毒共存,定立清晰的“退出防疫措施策略”(exit strategy),放宽所有已接种疫苗旅客的隔离检疫措施,强调严谨的检测工作支援有助重启国际及本土商务。

香港政府专家顾问、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周一受访时强调,个案“清零”不是目的,要持续抗疫唯有接种疫苗,迫使病毒减弱毒性“变伤风”,才能与病毒共存。

香港《明报》昨天刊登的署名文章也说,清零已经不切实际,特区政府必须修订防疫策略,当前急务是提升疫苗接种率。 

文章分析说,如果政府肯修改政策,让接种了疫苗或因康复有了抗体的市民,可以过正常生活,相信许多市民会愿意打疫苗。反之,如果打了疫苗的人照旧要停业、禁足等,又如何鼓励市民加快接种?

袁国勇强调,个案“清零”不是目的,要持续抗疫唯有接种疫苗,迫使病毒减弱毒性“变伤风”,才能与病毒共存。图为香港民众上周五(21日)在西湾河体育馆的疫苗接种中心排队接种疫苗。(中新社)

不过,《明报》今天发表的署名文章则指出,尽管香港目前总接种率达七成,但未有条件实行“与病毒共存”的一大原因是在高风险人群中,70至79岁长者接种率仅五成,80岁或以上则只有两成。这些长者一旦感染将加重当地医疗系统压力,甚至拖垮整个公营医疗。

文章也认为,大陆强大的内需市场,是香港经济恢复元气的最大动力,因此防疫目标必须与大陆看齐,这也是促进与大陆紧密连通的前提。

亲中港媒《大公报》在昨天的社评中认为,西方舆论一再攻击香港清零政策是将疫情“武器化”、“政治化”,旨在“挑拨香港与大陆的关系,是反中乱港的延续”。

这倒是反映出,香港政府在抗疫路线上的选择,不只需要从整体经济利益考量,更重要的还有政治因素。

对于香港目前所面临的两难处境,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路易撰文形容“手心手背都是肉”,称香港夹在中西之间,不可能同时满足两边的要求,如果僵持下去,搞到“里外不是人”,香港就什么都没有了。

他因此建议,香港可以利用现有闲置设施,设立“旅行气泡区”。一个面对大陆,一个面对国外,两个与香港社会隔绝的区域,封闭管理,分别允许有需要的大陆和海外人士免隔离进出香港。

无论这个建议是否可行,这对香港来说都是一个警醒,在后冠病时期,中西夹击、左右为难的局面可能会越来越多,港府是否做好了应对准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