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香港出招“抢人”

香港一名男子8月12日在维多利亚港的一处码头上钓鱼。(法新社)
香港一名男子8月12日在维多利亚港的一处码头上钓鱼。(法新社)

字体大小:

香港特首李家超星期三(10月19日)发表上任两个半月后的首份施政报告。他站在立法会里宣读了两小时又40分钟,而其中让外界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一系列“抢人才”政策。

来看看港府具体的“抢法”:

——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为期两年。合资格人才包括过去一年年薪达250万元(港元,下同,45万3000新元)或以上的人士,以及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并在过去五年内累积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士。这两类人士可获发为期两年的通行证赴港发展,不设人数限额。不符合工作经验要求但最近五年内毕业的百强大学毕业生也可获发通行证,每年上限一万人

——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为期两年,同时优化审批程序

——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或赴港就业安排”,将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两年,方便他们留港或赴港工作。此外,以试行形式扩展该安排至香港大学大湾区校园的毕业生,为期两年

——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撤销科技公司在计划下输入外来人才时必须增聘本地雇员的规定

——延长工作签证年期,在现有和新增的输入人才计划下的人才,到港获聘后可获发最长三年的工作签证

——向合资格外来人才退还在港置业额外的印花税。合资格外来人才即日起在港置业,可于居港七年并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就其已购入并仍然持有的首个住宅物业申请退还已缴付的买家印花税及新住宅印花税

——让更多赴港参与短期活动的访客无须申请工作签证,研究在现行科技专才、专业运动员等指定界别外,涵盖更多类别

——即将成立的“人才服务窗口”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统筹入境事务处处理输入人才计划的申请,并提供支援服务,以及制订服务承诺以提升审批效率。另外,今年内会全面电子化签证申请服务

——港府会扩大大陆办事处和海外经贸办的职能,17个办事处会设立“招商引才专组”,主动接触目标企业和人才,联系百强大学,推广各项计划。各专组亦会加强联系在大陆和海外留学或工作的港人,鼓励他们回港发展

香港特首李家超10月19日公布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路透社)

纵观上述种种,重点就是港府向符合条件的人才作出承诺:住满七年,成为PR,就退还你置业额外印花税;签证规定放宽,不受任何配额限制。港府也开宗明义地说,由于香港劳动人口在过去两年流失约14万人,“政府除积极培养和留住本地人才外,会更进取吸纳外来人才”。

说白了,就是香港人才严重流失,现在要“抢人”了!

自2019年爆发反修例抗争后,香港媒体就不断报道大批港人移居外地的消息,“离港潮”或“移民潮”的关键字眼,隔三差五也会出现在国际媒体平台上。至于原因,不外乎是“港人不满政治环境急剧恶化”“北京实施《香港国安法》”“香港失去自由”等等,细节不赘述。

2019年8月18日,数以千计的香港民众聚集在维多利亚公园,反对港府修订《逃犯条例》。(法新社)

究竟到底有多少人离开香港,众说纷坛,港府也从未直接阐明。但如果从侧面留意,或许可以得到一些线索。比如,港府早前回复立法会的文件披露,香港医院管理局的注册护士及登记护士流失情况严重,从2021年6月至今年5月,医管局全职注册护士及登记护士的流失率分别为10%及12.5%,涉及1801人及314人。

在反修例抗争进行时,据报不少香港医护人员是“黄丝”,即泛民主派的支持者。

另外,英国去年1月正式开启对香港英国国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简称BNO)护照持有人的签证通道。前英国首相约翰逊当时说明,这是为了捍卫英国和香港同样珍视的自由和自治。他今年7月称,“不令人意外地”已经有12万名香港人选择了这条道路。

除了政治因素,冠病疫情也是香港人才外流的催化剂。2020年初冠病疫情暴发后,香港就紧跟北京的防疫方针,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包括航班“熔断”、长达21天的强制性酒店隔离、强制戴口罩令,以及对入境人员的多次核酸检测要求等。

尽管港府一再强调上述举措是以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但对于经常需要出境通勤的金融业等专业人员而言,这难免形成了生活工作上的障碍。一些人也因此选择离开香港,前往防疫政策较为宽松的地区和国家落脚。

港府统计处的《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按季统计报告》显示,在2020年第二季,金融业就业人数有21万4200人,到2022年第二季,人数下降至20万4500人。资讯及通讯行业2020年第二季就业人数为13万7800人,2022年第二季跌至12万7000人。

在这背景下,香港前特首林郑月娥今年3月就坦承,由于港府采取严厉的防疫措施,香港有人才流失及高层管理人士离开“是不争的事实”。被媒体问及是否担心这批人选择转到新加坡,林郑当时则回应说:“从金融领域而言,我看不到有另一个经济体或另一个城市有我们那种来自中央的支持,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从‘沪港通’到‘深港通’‘债券通’‘理财通’,我看不到有另一个经济体有这种优势。”

香港前特首林郑月娥今年6月14日接受彭博电视专访。(彭博社)

言下之意,在中国大陆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支持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会动摇,而这种来自北京的优待,仅限香港。

林郑这番说法,与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不谋而合。

香港《明报》10月18日刊登杨荣文的专访。他指出,疫情暴发及《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部分香港资金、企业及人才外流,新加坡在未来五至10年将受惠,但长远来看,香港有中国大陆做后盾,作为连结中外经济的角色非新加坡可匹敌。

杨荣文也在访谈中对比新、港两地抗疫时说,新加坡人对政府信任度较高,民众对部分防疫措施也有不满或抱怨,甚至官员间也有不同意见,但政府一旦作出决策后,新加坡人就会跟随。

反观香港,在经历2019年的政治动荡后,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低,对一些防疫措施未必合作,在他接触过的港人中,部分人虽没有将不满宣之于口,但对港府并不信任。此外,香港也面对国际与中国大陆“前后门皆不通”的困境。杨荣文认为,在前特首林郑月娥任期末段,北京似乎希望香港先“关(国际)前门”、向大陆“开后门”,结果香港连月陷入“前门关闭、后门也关”的模煳状态,相信花了一段时间才令北京改变想法。

杨荣文说,他当时有点疑惑,为何香港有这样的决定,因为向世界开放,并在受控下联通大陆,是香港赖以生存之道。

他认为,北京可能是希望港人认识到,当时没有太多感染个案的大陆,才是香港命脉所在,而香港与海外通关终于重启,这才是香港的定位。

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共同竖立在香港市区。(法新社)

尽管如此,在外界一些人眼中,香港区域枢纽中心的地位近期确实受到不小打击,其中最瞩目的例子,肯定是前不久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指数显示,新加坡超越香港,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纽约和伦敦仍居首两位,香港下滑到第四。这也是新加坡在该指数中第一次超越香港。

此外,香港与新加坡将在来临几个星期内分别举行国际性金融科技交流活动,今年香港“金融科技周”定于10月31日至11月4日举行,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则是11月2日至4日。香港一些舆论就担心香港会被“抢客”。

新加坡8月底宣布,为每月收入至少3万新元的外国人制定为期五年的工作签证计划,也被香港一些舆论和媒体指要与香港“抢人才”。

因此,在李家超公布以上一系列招揽人才的措施后,就有评论以及媒体点评这是港府面对新加坡竞争的“回击”,其中彭博社更以“How Hong Kong's New Expat Visas Stack Up Against Singapore's”(香港面向人才的新签证与新加坡比较起来怎么样)为题发出报道。

文章引述生物科技公司相达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招彦焘说,新政策“比新加坡的人才政策更好,因为更灵活”。他也补充说:“如果(香港)真的想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获胜,那么真的需要一个比竞争对手更优惠的政策。”

这是否能扭转香港人才外流的局面,还有待一段时间观察。

不过,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香港估计仍会吸纳到一批中国“海归”人才赴港工作和生活。《明报》10月14日就在社评中说:“近年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大陆精英学生负笈美国趋势有变,部分在美工作的大陆专才也有离意,有意回流,香港可以吸纳这些‘海归’及尖子学生为重点。”

杨荣文在《明报》的专访中说:“香港虽然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国际城市,但她将会是中国的国际城市。”如果真是如此,这又是不是港府或北京所乐见的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