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评企业被查上百次:无事不扰是健康营商环境最低要求

字体大小:

针对有媒体报道,安徽芜湖一码头“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中国官媒央广网星期五(4月19日)发表评论文章说,“无事不扰”是让企业专心抓经营、谋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健康营商环境最低限度的要求。

文章说,有关安徽芜湖码头被执法检查的调查显示,虽没有达到之前所说的“超200次”,但也高达104次,差不多“三天一检”,这样的频率实在不低。且不说是否必要,仅在客观上给企业带来的接待压力,也是不容低估。当企业不得不把相当一部分管理精力放在搞接待上,这对企业正常运营带来的干扰可想而知。

文章说,从调查回应看,这些执法检查共发现问题27个,似乎确实是奔着问题而来。但是,发现问题的数量与检查次数明显不成正比。背后就延伸出两个疑点:一,执法检查的效率是否有提高的空间?或者说,是不是一些执法检查本身就是为了走个形式?二,如此“三天一检”,是否存在选择性执法检查的嫌疑?若每家企业都被这样对待,恐怕当地的执法检查人员忙不过来。这背后是否还暗藏猫腻甚至是对应某种“潜规则”,或仍需要当地有关部门作出更全面的调查回应。

文章指出,仅从常识来审视,如此频繁的检查执法,都突破了社会对正常的政企互动的想象,难免成为企业的难以承受之重。讽刺的是,此事是在当地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背景下曝光的。这或充分说明,一流营商环境的打造绝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归根结底,还是得问问企业的感受。像“三天一检”的现象,如果只等到企业“强烈不满”时才觉得不正常,甚至是明知企业“不满”了也还不觉得是一个问题,又何以真正让企业对“一流营商环境”有真切体认?

文章最后强调,近年来,着眼于营商环境优化,不少地方都提出了要对企业“无事不扰”。但其实,“无事不扰”不过是健康营商环境的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因为在没有“事”的情况下,各种执法检查、指导也去“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不是立足于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检查次数多和少的问题,而更是合不合法的问题了。说到底,真正从执法规范的源头把各种不必要的、有违“无事不扰”原则的执法检查的次数降下来,是让企业专心抓经营、谋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最基本要求。这个事不该这么难。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