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发现新检测方法 可预测骨痛热症重症风险

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研究员张劲才(左二)是新检测方法论文的第一作者。他与南大李光前医学院传染病科副教授姚进文(右二)、国家传染病中心及陈笃生医院传染病科顾问医生贾博萦助理教授(左一),以及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发现生物标志物sST2和suPAR可以预测骨痛热症重症风险。(南洋理工大学提供)
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研究员张劲才(左二)是新检测方法论文的第一作者。他与南大李光前医学院传染病科副教授姚进文(右二)、国家传染病中心及陈笃生医院传染病科顾问医生贾博萦助理教授(左一),以及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发现生物标志物sST2和suPAR可以预测骨痛热症重症风险。(南洋理工大学提供)

字体大小:

本地科研团队发现新检测方法,只需10分钟到15分钟即可判断骨痛热症恶化成重症的风险,准确率达五成。

南洋理工大学与国家传染病中心(NCID)的科研团队发现,在骨痛热症患者的血液中,两种原本用来检测心脏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可在感染初期,判断患者是否面临骨痛热症加剧,变成重症的风险。

这两种生物标志物是: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以及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

骨痛热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轻微疾病,但是如果发展成重症,且得不到密切监测和治疗,就会危及生命。

国家环境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从12月9日到12月15日下午3时,共有182例骨痛热症病例,较前几周略有上升。

南大李光前医学院传染病科副教授姚进文受访时说,传统上,世界卫生组织保守的做法是,如果病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就会将其视为高危信号,必须住院。

谈及研究生物标志物的动机,姚进文说:“本地研究显示,每100名骨痛热症患者中,只有约16人到17人会发展成重症。我们想要找到更客观的检验方法,判断病患是否需要住院。”

新检测方法只需10分钟到15分钟,预测重症的准确率也比旧方法高出四倍,约50%左右。研究人员指出,医生过去要判断重症风险,只能观察腹痛、呕吐和轻微出血等症状,准确率不到10%。

国家传染病中心及陈笃生医院传染病科顾问医生贾博萦助理教授说,大多数患者病情恶化的征兆,只会在前一天或当天显现,所以他们须每天到诊所复诊并验血。

贾博萦说:“在骨痛热症高发时,我们须要应对3万5000个病例。有了新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医疗负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