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悦读@NLB

早报悦读@NLB线上直播 吕氏兄弟难忘消失的德光岛生活

字体大小:

德光岛前居民吕玩标与吕玩俊兄弟俩,上周五(4日)在早报悦读@NLB线上直播讲座,分享1950年代至80年代德光岛的生活点滴,带领读者寻找消失了的德光岛生活气息。

哥哥吕玩标(79岁)是在小德光岛出生,13岁左右才到大德光岛生活。他说:“小德光岛非常美丽,那里的人情,还有种族之间的和睦相处,算得上是真正的甘榜精神。”

NLB_#37_20200904_吕玩俊吕玩标.jpg
前德光岛岛民吕氏兄弟吕玩标(右)与弟弟吕玩俊,在上星期五的早报悦读@NLB线上直播节目中,分享当年的小岛生活。(唐家鸿摄)

摸黑捕鱼一天仅赚一两元

他印象中1950年代小德光岛住着200多个居民,一家又一家的亚答屋,就像一栋栋独立式房子。华人居民以潮州人为主,大部分从事渔业。马来人则以武吉士人为主。

父亲是渔夫,他们小时候都会跟着一起捕鱼。

NLB_#37_20200904_吕玩俊吕玩标.jpg
上面两片东西是用来织渔网的工具。下面则是防水的铜筒,给渔民放捕鱼证件。(唐家鸿摄)

吕玩标说:“当时我们用浅海的拖网捕鱼,一艘渔船大约5到7个人,我爸爸是船长。我们从小就很喜欢捕鱼。我父亲去世的那年,我们很穷,真的是一穷二白,周末和学校假期,我们晚上都要摸黑捕鱼,跳下去,水深大概到脖子这么高,一天最多能赚一两块钱。”

吕玩标还保留着当年的一些工具,当中有一个铜制的小圆筒,是收藏渔民证照的防水盒。原来当年马共发动武装革命,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英殖民政府严格监管水域,渔民必须带着执照出海。

兄弟俩记得当年德光岛的渔获很丰富,中间商跟渔夫抽佣,把渔获运送到本岛的后港出售。后港曾是热闹的渔获集散地。

NLB_#37_20200904_吕玩俊吕玩标.jpg
德光岛在成为军事用岛前,居民抓紧和小岛相处的最后时光,看戏、逛街,之后岛国乡村生活都成历史。(图片受访者提供)

超龄生考获全班第二名

吕玩标还记得自己读小学时是超龄生,他说:“当时旧社会认为,小孩子要等到九岁,比较聪明了才可以读书。我九岁才上学,一年级得了第二名。”

他还记得父亲在他开学那天交代,一定要跟老师问安。结果他到了班上,看见老师,马上用潮州话说:“先生吃饱了没?”惹得班上同学大笑。

讲座当天是教师节,吕玩标早上打电话给以前的小学老师,祝他教师节快乐。他们至今仍保持联系。

NLB_#37_20200904_吕玩俊吕玩标.jpg
吕氏兄弟在上星期五举行的早报悦读@NLB线上直播节目中,和观众分享德光岛未成为军事基地前的乡村面貌。(受访者提供)

弟弟吕玩俊今年67岁,他是在1966年离开德光岛到新加坡本岛念中学,但至今对德光岛的生活念念不忘。比较幸运的是,1986年岛上居民全部迁离之后,他还有机会重访家乡,他在武装部队工作期间带队到德光岛受训,后来又在德光岛当了两年文官。只是后来所见,村庄市镇都已经杂草丛生,感触很深。

他在大德光岛的德港小学念书,他说,校园里有个非常漂亮的草场,校工很注意保养草地,就像足球场。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运动会,“我记得老师跟我们说,今天下午有运动会,你们把椅子全部搬出去。新来的老师问,小学的运动会,谁要来看?结果挤满了人,原来运动会是德光岛每年例行的大事,学生家长、附近居民都会来观看。”

另一件岛上盛事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缎伯公庙的戏台,吕玩俊说,潮州大戏少则演三天,多则演六天,许多柔佛河口一带的华人都会过来看戏。更有趣的是,根据庙里留下的一本1939年的捐款与开支记录簿,捐款者除了华人,还有当地马来人。吕玩俊说,每年办戏台的时候,在华人村子与马来村子的交界处,也会搭一个棚子,给马来同胞跳舞演出,大家一起欢庆,可见岛上华人马来人的生活十分融洽。

NLB_#37_20200904_吕玩俊吕玩标.jpg
庙里留下的一本1939年的捐款与开支记录簿是珍贵的历史文物,里头记载当时的捐款者除了华人,还有当地马来人。(唐家鸿摄)

种族暴动岛上不戒严

他说,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暴动开始戒严,德光岛的岛长东姑阿末劝诫岛民不要生事,结果德光岛平安度过危机,完全不需要戒严。

吕玩标说:“甘榜精神、互助精神,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虽然政府组屋里大家住在一起,但交往的机会,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在小德光岛,华人马来人都互相认识的,200个人在一个小岛生活,你看看现在一座组屋有多少人。德光岛的情谊,让我们难忘。”

NLB_#37_20200904_吕玩俊吕玩标.jpg
德光岛分大岛(右)和小岛两个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