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上午卖经济米粉 两好友中午卖煲饭

字体大小:

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让默默耕耘的小贩们及许多每天到小贩中心解决三餐的国人振奋不已。

《联合晚报》前年1月至8月,以及前年11月至去年9月,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报道小贩中心特色,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

由于读者和小贩反应热烈,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下来每周二继续新鲜登场。

两名“千禧代”,钟情于传统砂煲饭,找上经营经济米粉的小贩父亲,向他“借东风”——分租摊位,用午间空档卖砂煲饭,最终凭好口味闯出名声。

蔡伟通(31岁)笑着忆述两年前初到高文熟食中心的情景,他说,一切要从合伙人符彰佑(29岁)家中的一桌好菜说起。

“四年前,我与彰佑因报读课程成为好友后,时常到他家做客,符爸爸总备上一桌好菜,特别是他做的砂煲饭,总让我回味无穷。”

受此启发,加上好友符彰佑受父亲熏陶,也煮得一手好菜,两个怀着创业梦的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当小贩卖砂煲饭。

虽然有了符爸爸的独家食谱,可是档口该开在哪里?两个年轻人灵机一动,将符爸爸经营的经济米粉摊位作为大本营,通过分租方式“一摊两卖”。

“符爸爸早上5点多到9点多卖经济米粉,收档清洗后,中午12点就换成我们卖砂煲饭。”

蔡伟通说,这种方式帮助刚起步的他们分担了风险,也让他们在转亏为盈前,得以有足够的资金维持。

在符爸爸的助力下,两人成功迈出第一步,但因缺乏经验,他们的砂煲饭食材,在第一年经历“大换血”。

“起初,有客人反馈咸鱼不够新鲜。我们讨论后发觉采购的包装鱼肉确实不够好。为了提升,我天天跑巴刹,终于找到合适的新鲜食材,之后便每日到市场采购,利用下午的时间煎炸,制作咸鱼。”

后来,又有顾客反馈砂煲饭底部会烧焦,“我们起初都用煤气烹煮,后来仔细研究后,改用纯炭制作砂煲饭。”

“炭烧的砂煲饭,带着独有的炭烤香气入味三分,而且米粒受热均匀,底部也不易烧焦。”

经过一年改良的砂煲饭,口味极佳,也为他们赢得了不少忠实顾客,即便在去年病毒阻断期间,不少人通过送餐服务预订他们的砂煲饭。

如今生意渐渐稳定,两人计划到其他熟食中心再开一档,届时,他们打算再为生意扩充人手。

创业前先开网店“试水”

创业前未雨绸缪,先开网店卖手机配饰,积累经验、积攒资金。

符彰佑受访时说,两人决定卖砂煲饭前,曾准备了多个创业方案。

“我们曾考虑创新父亲经营的经济米粉,也考虑售卖虾面或咖喱卜等食物。但综合多方考量后,我们认为砂煲饭最适合。”

蔡伟通则说,两人四五年前就开始筹备创业,但担心经营经验不足,所以先开网店“试水”。

“彰佑会网页开发,我懂得经营社交媒体,我们将手机配饰通过网络平台销网海外,网店运营帮我们积累了经验,也积攒了创业资金。”

网店经营一年多后,销量逐渐减少,两人赚足了一笔创业基金,因此关闭网店,开始筹备当小贩卖砂煲饭。

牙齿掉光阿嫲 慕名尝砂煲饭 两人备受鼓舞

阿嫲听闻美名,特意来尝砂煲饭,两人备受鼓舞,坚持食材好品质,口味之中见真章。

蔡伟通感叹当小贩第一年的辛苦,“那时我们都是从错误和顾客的反馈中学习,最终才得到他们的认可。”

他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阿嫲,当时我们刚营业一年,阿嫲牙齿都掉光了,可是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吃砂煲饭,还多加一份肉。”

“我好奇她为何如此捧场,她告诉我说,我们砂煲饭的美名都在附近传开了,她是慕名而来。”

蔡伟通因此备受鼓舞,“虽然不少人对美食追求效率、时间,但我们反其道而行,用最佳的食材慢工细火,最终凭借口味留下好名声。”

符彰佑说,这让两人更加坚定,虽然砂煲饭花时长,一些小贩不愿尝试,但他们立志将小众美食做精做细,希望为本地留下这道传统美食。

新加坡小贩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0年12月16日宣布我国小贩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联合晚报》2019年1月到8月,以及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报道小贩中心特色,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由于读者和小贩反应热烈、欲罢不能,《联合晚报》采访团队“接二连三”,从2020年12月起的每周二,推出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