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六 乔纳森·沃泽尔:中国的五万亿美元良机

字体大小:

中国聚焦

在经历了数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后,如今的中国正面临着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坚巨任务。虽然唱反调者比比皆是,但我们没有必要去担心这些言论,因为在当前动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国有着其他国家并不具备的优势:一个清晰的前进路径。只要中国能实施持续全面的举措以提高生产率,就能应对其发展挑战,降低金融危机的风险,并实现向拥有大量富裕中产阶级的消费驱动型高收入经济体过渡。如能实现这一点,到203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估计要比政策制定者们单纯追求投资拉动型增长的方式,多产出近5万亿美元。

事实上,中国可能别无选择。其传统经济驱动引擎——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对基础设施、住房和工业能力的大规模投资——正趋于枯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见顶,城市化进程正在放缓,而钢铁和水泥行业正饱受产能过剩之苦。由于资本回报率下降,所以中国不可能再靠投资支出来催生足够的增长。

但幸运的是,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发达经济体10%至30%的水平,因此具备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调研了包括煤炭、钢铁、自动制造业和零售业在内的2000多家中国企业,并认为到2030年有机会将生产效率提升20%至100%。

以中国的服务业为例。虽然行业发展迅速且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但占主导地位的依然还是低附加值企业。平均而言,中国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只相当于经合组织国家同行的15%至30%。除了理顺和优化现有操作流程(例如通过引入零售企业自助结帐系统)之外,中国还有机会在诸如设计、会计、市场营销和物流领域提供高附加价值的业务服务,以辅助其制造部门。

而对制造业本身来说,中国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采购国,但每万名工人只搭配36台机器人,与美国的164台和韩国的478台相去甚远。中国企业已经可以将自动和手动装配流水线协同运作,还可以通过合理化运作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来提升自身的生产力表现,向全球同行看齐。

中国企业是多个行业的主要生产商,但它们尚未采取一些能将价值最大化的步骤。以半导体产业为例,中国企业大多只是作为那些芯片设计和销售(也是大多数价值所在)公司的代工厂。同样,仿制药占了中国药品销售额的90%。

中国可以以多种方式来鼓励创新,包括构建研发集群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改革企业市场化流程来鼓励发明创造。在制药行业,一批创新型企业正利用一种中国独有的优势——数量巨大且低成本的技术人才——来推动药物研究,并通过研发品牌药物来进入更高利润的经营模式。

而中国最大的生产力提升空间,则来自于那些产能过剩行业。在过去的10年中,产能过剩导致该国的煤炭和钢铁行业资本投资年回报率从17%下降到了6%。中国汽车业年产能达4000万辆,但目前需求量只有2600万辆。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让那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破产并鼓励兼并整合,可以在不影响到满足需求能力的情况下大大提高生产率。

一旦企业迈入高附加值模式,就能创造数以百万计报酬更高的工作机会,并因此提高家庭收入并使更多中国人成为中产阶级。当然,在提高生产力进而实现收入提升前的两三年间,大规模的资源重新分配,可能对社会造成相当大的痛苦和迷失。到2030年实现适度快速稳健的增长之前,数以百万计的低技能工人将需要接受再培训并被分配到新的岗位,GDP的增长也将比预期缓慢。

另一种方案则是延续现状,以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名义,硬撑起那些业绩不佳的公司——即使这些企业将提高中国各银行的风险。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将维持低位,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也会走下坡路。

中国的历史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领导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1990年代,境况不佳的国有企业和亚洲金融危机差点拖累了该国的经济。但政府没有试图利用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来提供短期经济刺激,而是进行了痛苦的改革,使该国实现了20年的两位数增长,令人惊叹不已。

如今的中国面临着类似的决定。它可以选择暂时修修补补并最终令问题进一步恶化,也可以抓住机遇继续推进改革,以提高生产力并实现未来数年的经济繁荣。

作者胡祖六是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Jonathan Woetzel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主管

英文原题:China's $5 Trillion Opportunity

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 2016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