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家庭 超越血缘关系的爱

周成兴(左)和林智盈这对“新手父母”给予两名寄养儿温暖的家,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萧紫薇摄)
周成兴(左)和林智盈这对“新手父母”给予两名寄养儿温暖的家,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萧紫薇摄)

字体大小:

一些弱势孩童因原生家庭的各种因素必须暂住寄养家庭。周成兴和林智盈打开家门接纳寄养儿,为他们提供一个避风的港湾,除照顾起居,还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纠正行为偏差。

周成兴(44岁,商人)和林智盈(32岁,教育工作者)下班后会跟两个分别为12岁和10岁的孩子吃饭聊天玩乐,周末也会带他们到户外走走。这样的亲子生活和大多数家庭没什么不同,但两个小孩其实是寄养儿,夫妇俩照顾他们已有一年。

周成兴和林智盈2019年结婚,2022年申请加入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寄养计划,帮助照顾弱势孩童,为他们提供一个暂时的避风港。

林智盈说:“我和丈夫都喜欢小孩,正在备孕中,也讨论过养育孩子的不同方式,包括寄养和领养。有时看到一些新闻报道,孩童遭虐待,或家庭环境不健全,便会想如何帮助他们。小孩是我们的下一代,既然我们有能力,就应该打开家门,敞开心房,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学习当称职父母

有的寄养家庭照顾过多名寄养儿,累积不少经验,证明爱已超越血缘关系。周成兴和林智盈虽是第一次代养,属“新手父母”,但两人满怀爱心和耐心,学习当称职父母。生育率下降,社会普遍少子化,“丁克族”(指双薪无子女)增多,年轻夫妇加入寄养家庭行列,值得鼓励。

周成兴(后排右)和林智盈从照顾寄养儿的经验中,学会平衡生活和工作。(萧紫薇摄)

从提供三餐温饱到传达价值观,他们必须照顾两个寄养儿的身心发展。

林智盈说:“和其他父母一样,我们让小孩感受到被爱、被照顾的温暖。犯错时,我们会纠正,告诉他们责骂是因为有人爱他们,希望他们变得更好。”

寄养家庭可助寄养儿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林智盈说两兄弟初到她家时,缺乏自信,通过培养他们的日常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有助提升他们的信心。

家中来了两个小孩,双方父母都支持,小孩能感受到祖父母辈的关爱,家庭生活更完整。长辈们会抽空帮忙照顾,也会带小孩去骑脚踏车、踏青等。亲友同事不时分享育儿贴士,让夫妻俩感受到大家的支持,正如英语中常说的“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教养小孩,需全村之力),小孩的成长,不单是父母的事,更要有社会的支持。

寄养儿初到新环境,需要调适;原本只是二人世界的夫妻,也要调整生活步调和作息。

林智盈举例:“他们哭闹或发脾气时,我们得安抚他们的情绪;也得督促他们做功课。”

周成兴认为家中多了小孩,生活添姿彩也更有规律。他笑说:“我们平时匆匆上班早上都不吃早餐,但现在以小孩的饮食起居为先。我们也更懂得平衡生活和工作,分配时间陪伴小孩。”

夫妻收获丰富

对寄养儿付出无私爱心和关怀,夫妻两人从中有所收获。

周成兴认为,他们精神收获丰富,照顾小孩更有耐心,因常讨论教养课题,夫妻间有更多沟通。

他们最大的收获是见证寄养儿健康成长,两兄弟变得更开朗、有自信,感情更融洽。他们将教养小孩比喻为种植植物,用爱灌溉,才能茁壮成长。

寄养兄弟在周成兴和林智盈的家中生活的这段期间,变得较为开朗有自信,手足感情也更融洽。(萧紫薇摄)

林智盈说:“先说学习能力,他们的听写成绩大有起色。看到自己进步,他们变得更有自信。哥哥比较内向,起初什么事都由弟弟说,现在哥哥表达能力提高了,人也变得外向。他们的感情因此更好,平时都会拥抱对方。”懂得关爱手足,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课。

一旦寄养儿是时候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林智盈说他们会放手。“伤心不舍是难免的,但他们能以更好的状态和家人团聚,我会为他们感到高兴。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被人所爱。”

关于寄养计划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寄养计划帮助被家人遗弃、忽略或虐待的18岁以下孩童和少年,安排他们暂住在寄养家庭。

寄养不是领养,时间长短视孩子的情况而定。代养父母每月可获津贴,并有社工协助。寄养家庭须符合一定经济和家庭条件,加入计划后,当局会提供相关培训,定时跟进寄养儿情况。根据媒体报道,2022年有596个家庭参与寄养计划。

公众可上网msf.gov.sg/fostering了解详情。

为提高年轻人们对寄养计划的认识,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一组学生发起“Fostering Hearts”宣导活动。除了到大学校园举办活动,他们也制作视频内容,在社交媒体IG和TikTok上宣传,账号是@fosteringhearts.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