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情

五四百年纪念特辑

字体大小:

杨荣文郑永年:确保崛起过程中与世界接轨 中国需要一场新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百年回顾”大型演讲会由我国前外长杨荣文(中)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右)主讲,国大法学院副教授王江雨主持。(邝启聪摄)
“五四运动百年回顾”大型演讲会由我国前外长杨荣文(中)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右)主讲,国大法学院副教授王江雨主持。(邝启聪摄)

纪念与反思“五四”百年,长期观察国际文化历史的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和国大东亚所所长郑永年都认同,中国需要一场新的新文化运动,以谦虚包容的态度吸纳世界文明,确保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继续与世界接轨。

杨荣文与郑永年分别以国际关系和文化思想切入,但两人演讲的重点与落脚点,都不约而同放在同一个问题上:如何继承“五四”遗产,如何以这份遗产面向未来,造福中国与世界?阅读全文 观看演讲视频

杨荣文:“五四”一百周年的反思

file757ex229utw19bt1244p_Large.jpg
“五四运动百年回顾”大型演讲会由我国前外长杨荣文(中)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右)主讲,国大法学院副教授王江雨主持。(邝启聪摄)

一百年前,中国人照镜子,明白了为何世界轻视他们;一百年后,中国人应该再照照镜子,并反思世界今天如何看待他们。

一个巨大的差别是,曾被其他列强唾弃的中国,如今正越来越被其中一些国家畏惧。这是戏剧性的转变。如果“五四”的百年遗训是不断强调抵抗外国人,那将是错误的。中国一百年前强烈的民族主义是正确的,因为那是自卫。但今天所需要的不是紧握的双拳而是友谊的双手。中国可以做出这个改变,因为它强大,且会变得更强。阅读杨荣文讲话全文

新加坡学者:五四对新马华人社会的多重影响

zb_0504_cj_doc756rs1n6ly814asjuhkr_03174522_yinlu_Large.jpg
从1910年代至1920年代,中国几家大书局如商务印书馆、上海书局、世界书局等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分店,使得五四思潮可以在中国和新马相当同步地展开。图为1915年坐落在桥南路的商务印书馆。(互联网)

1919年5月4日由北京学生发起的一场爱国运动,以及1919年前后中国知识界反思及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广义的“五四运动”又称“新文化运动”,当年几乎同步从中国传播到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华人社会。

百年后回看“五四”,这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的精神内涵,在跨越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后出现怎样的转化?对新马华人社会又形成多大的冲击?留下多少文化遗产?阅读全文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五四”精神值得我国国人反思

20190504_news_leehsienloong_Large.jpg
李显龙总理说,“五四运动”代表的文化复兴和爱国精神,值得新加坡人反思。(档案照片)

 中国“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它所代表的文化复兴和爱国精神,值得新加坡人反思。

李显龙总理今天(5月4日)在面簿分享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十年前(2009年)发表于《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五四是新加坡丰富遗产的一部分》,并作出以上评述。阅读全文

李显龙总理:“五四”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pasted_image_0_3_Small.png
今天是中国“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上午在面簿上发文感怀,表示“不了解过去历史、起源和文化的人民,就像无根之树”。(面簿截图)

李显龙总理上午在面簿上发文感怀,表示“不了解过去历史、起源和文化的人民,就像无根之树”。阅读全文

韩咏红:五四纪念何其难哉?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4月30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4月30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

站在今天的时代,我们也无需再把五四与中国传统对立起来。值得思考的倒是,为什么中国社会上更为旺盛的,并不是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文化传统,而是前面所说的消极复古元素,或者是成功学、求官术?

这一方面好像是中国历史的宿命,另一方面也与对于五四运动的继承与反思不足有关。今天的中国更需要倡导的是让每一个人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抵制盲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现代政治制度。阅读全文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五四百年致辞:需要一场新的新文化运动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为南洋孔教会主办的“五四运动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发表书面致辞。阅读全文

社论:五四百年礼失而求诸野

file752r8kn9my1xclmbc0z_Large.jpg
4月25日,2019年为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香港孙中山纪念馆举行“动与醒︰五四新文化运动”展览。为配合展览,孙中山纪念馆邀请了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合作,就展览主题创作一系列艺术作品,回应一百年前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五四精神。图为香港学生创作的艺术品。(中新社)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百年前的北京大学生,因不满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而发起号召爱国的示威游行,后来演变成呼吁以文化改革来实现富国强民的救亡运动,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五四运动提出了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唤,认为民主制度和科学精神才能救中国。这一认知,是中国士人自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丧权辱国经历所总结出来的惨痛教训,至今仍不失其意义。阅读全文

罗岗:“新纪元”的曙光——“欧战”的意义与“五四”运动的兴起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互联网)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互联网)

李大钊之所以将“欧战”的胜利理解为“庶民”的胜利,是因为他不就“战争”论“战争”,而是把“欧战”放在“革命”的延长线上,并且认为“革命”构成了一种“只能迎,不可拒”的“潮流”:“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记录。一个人心的变动,是全世界人心变动的征兆。一个事件的发生,是世界风云发生的先兆。 阅读全文

贺桂梅:五四与当代中国:三个时期三种阐释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游行队伍(互联网)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游行队伍(互联网)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发生后,旋即被确立为中国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经由无数次的阐释和界定,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起源神话”。五四事实上是多场运动的汇聚,特别是政治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这两面,构成了其内在张力。

不同的政治力量与社会群体,也都借助对五四的阐释而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并勾画出不同的五四面貌。可以说,五四始终是一个被阐释的现代传统。阅读全文

瞿骏:“五四运动”在地方是如何展开的

54_Small.jpg
1912年,顾颉刚(右三)和叶圣陶(右二)、王伯祥(右一)等好友合影。(互联网)

五四运动在地方的展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新文化的“下行”,另一个方面是地方读书人如何“到手”新文化。

就新文化的“下行”来说,其最重要的渠道有四个:阅读报刊、听取演说、地方演剧和阅读新书。阅读全文

老总 Group Chat:五四运动100周年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如何影响着现在的华人?听听李慧玲(华文媒体集团社长)和韩咏红(联合早报副总编辑)说历史。阅读全文

特稿:奠基五四 中国腾飞

54_Small.jpg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举行“要求中国北洋政府拒签巴黎和约”的集会后上街示威游行。(维基百科)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金水桥前,随后一路高呼口号游行到东交民巷,试图进入外国驻华使馆区,遭阻拦后又前往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赵家楼,痛打了还未来得及逃走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并放火烧了赵家楼。这一天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日子之一,史称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至今已过百年,中国也经历了三大历史时期,但五四运动从没被遗忘,它的意义和精神也在不断被总结,被赋予新内涵,长盛不衰,历久弥新。阅读全文

高规格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习近平:五四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

542_Medium.jpg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4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共青团与青年代表们受邀与会。(中新社)

中共4月30日高规格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中共、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共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中国当下面临非常复杂的国际局势,尤其美国将中国视作竞争对手,官方也一直慎防“颜色革命”势力对青年有所影响。这是领导人强调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核心,强调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的外部因素。

他认为,在如此多元、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官方必须强调中共领导的重要性。有分析也认为,在纪念五四百年的节点上,官方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也是在同各种思潮争夺对青年的影响力。阅读全文

郑永年:当代“复古”与“五四运动”再反思

541_Medium.jpg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在北大红楼主办“五四现场”展览。(中新社)

今年迎来了“五四运动”100周年。自上世纪90年代以降,人们一改以往每年都会高调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做法,不仅越来越“低调”,而且在学术和政策领域出现一股不小不弱的否定这场运动的取向。

在低调对待、甚至否定“五四运动”的同时,就出现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复古”的社会现象。这也可以理解成为“否定之否定”。

形形色色的当代复古是商业噱头?是在寻找精神寄托?还是在进行文明复兴?人们寻找着各种理由来论证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不过,所有这些都可能是假象,就其本质而言,各种现象仅仅表明了中国一些人日渐堕落的精神世界,而堕落的精神世界对另一些人来说便是机会,无论是追求商业利益还是社会名望。阅读全文

严孟达:跨百年看五四

file755c6d1wvthysq0towh_Large.jpg
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新社)

五四运动,迄今百年矣!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当作抢来的贼赃送给了日本,当时的北洋政府无力捍卫国家利益,引发北京大学数千名学生在5月4日带头上街抗议游行,展开轰轰烈烈的救国救亡运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内,这项学生运动很快蔓延到中国各地和各阶层,更多的学生、工人、学者、作家投入时代浪潮,他们的爱国主义把反帝国、反封建的运动推向了高峰,间接地催生了两年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阅读全文

庄永康:省思“五四”百年

file754onkhu578xzwvn571_Large.jpg
4月29日,北京大学师生跑步穿越北大校园。当日,“奔跑吧,青年!”北京大学首届五四青春长跑活动在北大校园举行。5400余名北大师生从北大五四体育场出发,沿着未名湖、博雅塔,穿过绮春园、圆明园,全程跨越5.4公里,以长跑的形式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中新社)

本地华社、华文报界和前华校,对“五四运动”是很重视的,比如崇尚五四带来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思维。波澜壮阔,也是风雷激荡的五四运动,对南洋新马影响诚然很大。转眼间,今年的5月4日,是五四的100周年纪念日。

不过,在讲这个题目之前,大家应先弄清楚时间地点:五四发生在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焦点为北洋政府掌政下的北京。

我们更要弄清楚的是:五四运动,英文叫做May Fourth Movement。我们这里的礼貌运动、讲华语运动,其“运动”则为Campaign:一时的,目的性的。今天新加坡人人懂礼貌了,Courtesy Campaign就不必举行了;假如华人都讲华语,Speak Mandarin Campaign也功德完满。Movement,却是个巨流。阅读全文

五四运动文学领袖手稿藏狮城 杜南发藏文人手迹选

五四运动百年,其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人。本地前报人、作家杜南发收藏五四文人书信手札,是海外极其珍贵的五四历史文献。
五四运动百年,其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人。本地前报人、作家杜南发收藏五四文人书信手札,是海外极其珍贵的五四历史文献。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其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和海外影响深远。本地收藏名人作家书信手札三十几年的前报人、作家杜南发接受联合早报专访,分享其五四新文学领袖人物(鲁迅、周作人、胡适、蔡元培、刘延陵、朱自清、戴望舒)的书信手迹藏品。

这相信是本地,甚至是东南亚唯一相对齐全的五四新文学收藏,尤其鲁迅《1915年致胡绥之信札》附南齐永明六年拓片是鲁迅1915年唯一被发现的信札,中国迄今未发现同一年手迹,海外亦仅见此一件,为极宝贵之重要文物;蔡元培1934年《和知堂老人五十自寿打油诗》是第一次公开曝光,弥足珍贵。阅读全文

百年前新加坡青年 何葆仁投入五四运动

zb_0504_cj_doc756nj5al2jtxx4rri6m_03113117_chiajm_Large.jpg
1926年担任上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的何葆仁。(何诚明提供)

今天是五四运动的100周年纪念日,全世界有华人的地区都在纪念这个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日子。

鲜为人知的是,100年前从新加坡到上海复旦大学深造的本地人何葆仁,竟然是这场学运的重要领袖之一。当这场学潮蔓延到上海时,他被推举为上海学生联合会会长,还担任全国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有了何葆仁在前线指挥那场惊天动地的学运,新加坡人也就没有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缺席。阅读全文

百年五四之新加坡So What

十年前的5月2日,我应邀参加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举办的“五四运动的当代回想”研讨会。在SPH报业中心礼堂,我谈了“折射于新加坡的‘五四’之光”。同场发表的李慧玲女士谈到五四精神在新加坡的失落,用自嘲的口吻,说了几次:“失落了,So what?”“不知道五四,So what?”我才晓得,新加坡的年轻人对“五四”很陌生,也不关心。 阅读全文

众声喧哗 再现百家争鸣

543_Small.jpg

五四百年纪念日在即,《五四@100》集合51位学者撰文,主编为学者王德威与宋明炜,收录陈思和、陈平原、彭小妍、梅家玲、滨田麻矢、钱理群、葛兆光等来自中港台日的专家学者之五四短论。

一如王德威在序言中所说,此书内容多元,以“众声喧哗”的方式再现五四时代百家争鸣的现象,从传统的救亡与启蒙课题,到五四人物的个人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如何全盘地改变∕塑造现代中国。

书中的51篇短论,或互相加持或激烈摩擦,更像是一扇扇窗子,引人更深入去探索各个议题。阅读全文

五四百年:风中的答案 新文学到新华文学的百年观省

从1919年到2019年,百年来新马华文学到新华文学的成长轨迹,主要是中国、本土、西方三大元素,在不同时代里交集互动,相互消长的演进历程。

这三大元素的历史关系与走向,共同形塑百年来新马两地华文文学生命发展的立体形象,构成一路蜕变的标记,贯串其间“始终像一根红线”的主要因素,就是时代性。

急剧、频繁而巨大的政治社会变迁,对20世纪中国与海外华文文学在各层面的影响,尤显突出。

有学者强调,新马华文新文学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海外的一个文学分支;也有学者立足于本土的历史社会演变现实,摆脱中国文学与新华文学的关系,独立解读新华文学;各都是一种时代性观念的表现。阅读全文

走进“五四文学场” 记忆与虚构的文学旅程

“五四文学场”的精彩,就是个性及风格的“众声喧哗”。岛国文学场对于这样的“众声喧哗”蕴蓄足够的能量吗,是否以“五四文学”为借鉴?

百年后,重访“五四文学场”,仿佛漫游在“记忆与虚构”的文学旅途上。作为读者,我感到惬意而充实;作为写作者,我期待尝试与创造,作为教学者,我深感任重道远。阅读全文

3_Medium.jpg
五四新文学的推动者与作家。上排左起: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下排左起:徐志摩、林徽因、戴望舒、梁遇春。(互联网)

新华范式 离散作家从五四到当代的七则寓言

545_Small.jpg
胡俞之(左)与沈兹九经三年八个月的流亡,从苏门答腊重归新加坡时摄。

中国的五四,对新华场域产生直接的冲击。

新华范式的多种形构,体现新加坡主体性的演变。它的变化,在时间上不断在递进。它的繁复,在空间上始终在重组。从王君实的中国魂魄,到胡愈之的归去来兮、苗秀的预留一席、英培安的华文境遇、梁文福的繁管急弦、谢裕民的文学国民、张悦然的跨国流动,以及许多其他在新加坡从事华文书写、进行文化想望的作家文人,他们的语言图象所呈现的精神实质,不但在回应历史的焦虑,而且在肩负地理的沉重。

2019年的今天,新华范式已将异地转为本地,成就一个不断接受外来元素与整合内在结构的场域,一个从不孤立的岛城。

分两部分:上期——阅读全文、下期——阅读全文

关于“五四”我们要读什么?认识一个立体的“五四”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怎样走入历史现场,认识100年前的这场运动?关于五四运动的著作很多,近年来,一些学者利用新发掘的史料,提出了许多新说。这些著作,有助于认识一个立体的五四。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